关于南运河作文1000字
1静海风光——南运河
在静海县中部,有一条河流,这就是世人皆知的南运河。它虽然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干涸了,但它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却永垂史册。
说起南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伐乌桓,为了便于运粮,开挖了平虏渠。平虏渠大体上相当于青县到独流一段的南运河。
隋朝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多人,开凿了南接沁水、北抵涿郡(治所在北京城西南)的永济渠(静海一段的永济渠是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开深加宽的)。大运河南北贯通后,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抵达涿郡,所以人们又称此河为“御河”。金、元、明、清时期,因漕运繁盛,又名漕河。
南运河通航后,便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天下兵汇集涿郡,备征高丽;唐代,为抵御北方奚、契丹游牧部族的侵犯,在北部边防的幽州(今北京市一带)、渔阳(今蓟县一带)派驻重兵;北宋时,河北一带为宋、辽交界的前沿阵地;这些朝代,南运河一直作为运送官员、军粮、军需的水上主要干线。
自金朝以后,南运河的漕运也非常繁忙。金天德五年(1153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先后迁都、定都北京后,这里便聚集了很多贵族和官僚。由于北方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致使大批的粮食和商品都要从南方经南运河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金史.河渠志》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从南方各省运经(靖海)直沽的漕粮达百万石之多。”《元史.食货录》载:“(元朝时)每年从江南运至京师的漕粮多达300余万担。”靖海县的直沽口一带呈现出“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的繁忙景象。
明朝以后,漕运更加繁忙。《天津近代史》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行使在大运河上的船只近万艘,经直沽的漕粮每年达四五百万石。”清朝初期,由于天津至北京一段的北运河淤塞严重,载重量大的漕船无法通行。顺治元年(1644年)和康熙五十年(1711年),北运河分别增设小驳船600只和1200只,以承接南运河的货物。明清两代,渤海西岸的长芦盐区产食盐239800多引(每引650市斤),其中大部分也靠漕运船由南运河运销各地。民国处年,单是静海县在南运河的漕运船就多达300余只,最大的载重160吨,最小的载重10吨。民国《静海县志》载:“昔日,运河上的船帮一至蜿蜒数十里大为可观。”南北货物的流通,使南运河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2运河里的童年
在静海县中部,有一条河流——世人皆知的大运河。大运河就是南运河。它是静海的母亲河,是静海人民的骄傲!是我儿时的乐园!
大运河可是条名河!隋炀帝曾乘龙舟抵达涿郡,所以人们又称此河为“御河”。金、元、明、清时期,因漕运繁盛,又名漕河。
大运河通航后,便成为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天下兵汇集涿郡,备征高丽;唐代,为抵御北方奚、契丹游牧部族的侵犯,在北部边防的幽州(今北京市一带)、渔阳(今蓟县一带)派驻重兵;北宋时,河北一带为宋、辽交界的前沿阵地;这些朝代,大运河一直作为运送官员、军粮、军需的水上主要干线。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对大运河有所了解了吧!哦,还有!我从小可是在大运河边上长大的呢!小时候住在奶奶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
每年一立春我就特高兴,因为河里的冰一化,我又可以“扔小船”了,用彩纸折小船并在上面写好自己的愿望,把折好的纸船抛进河里。让它随风漂向远方,我便在岸上一边欢呼一边跟着它跑。多有意思呀!还有一种玩儿法,就是叫来小伙伴儿一起玩儿,大伙儿一块儿扔,一块儿跑。奶奶还说,谁的小船儿漂得远就说明长大了就嫁得远。于是我总要去争个头儿!
到了夏天,我更是长在那儿了。因为那真的是个好地方!我们女孩子自然是最爱在堤上折柳枝,编成个小帽子“瞎臭美”了。而男生们则把柳枝当成了武器,互相挥舞真是威风极了。到了晚上吃完饭,跟着爷爷奶奶在河边散步。记得那时候爷爷最爱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天气渐渐凉爽,鱼儿除了早晚短暂的一两个钟头游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和遮阴处觅食外,大多数时间还是栖息于深水,显得停而少游,动而不吃。所以,这时是钓者的好时候儿。我自然也不甘示弱,跟在阿哥后面下河去了。虽然我小,但也能捉些水草什么的,把阿哥乐的跟本停不下来。
静海的秋极短,稍不留神儿就溜了。一到冬天,我就只能被奶奶关在屋里保暖了。不时透过窗户往外看,不知何时,它已换上了魅力的银装。更不知何时,我才能和窗外的哥哥们一起到河里溜冰。奶奶总说等我长大了。渐渐地我习惯了每天在窗边看,看啊看,看着它我不亦乐乎?
童年的大运河是多么奇妙呀!它带给我无限欢乐和温暖!这一切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如诗如画的伫留在我甜美的梦乡里!
大运河,我的挚爱!
3京杭大运河
十月二日下午2点,我随爸爸一起去了京杭大运河的苏州段。途中,爸爸一边开车,一边告诉我,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它途经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2市,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一座跨越京杭大运河东西两侧的大桥上。“京杭大运河可真宏伟,真宽啊!”这是我从桥上鸟瞰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感受。我催促着爸爸停好车,迫不及待地来到河边,只见河边一眼望过去有一排告示牌,我好奇的凑近细看,一下子看得入迷了,不知不觉好像被卷入了其建造的历史长河之中:
我从告示牌上得知,京杭大运河又名南北大运河,它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就开始凿建,至公元1293年才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修建了全长170公里的“邗沟”,再把长江水引入淮河,就成为了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为供自己玩乐就从公元603年到公元610年分别开凿了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通洛渠”以及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还对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一来,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了!最后一次则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于是,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利用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而连接起来了。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只有1794公里。
回到家我又从网上知道了,京杭大运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代诗人也写过不少关于它的诗,像唐朝诗人皮日休写的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啊,京杭大运河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好处,她像老师一样教会了我们团结、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像保护母亲河一样保护她,让她永远绽放着她那迷人的一面!
4我心中的大运河
在我们中国,有两项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其一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另一个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里程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起点是北京,终点是杭州,途经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春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父亲”夫差在扬州开凿了大运河的第一段——邗沟;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完成了它贯穿南北的美梦;到了元朝盛世,便是它最辉煌的时候。它为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工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从清末以后,它就逐渐被人遗忘,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逐渐变黑发臭,成为了一条无人知晓的臭水渠。在这臭水渠里鱼虾再也呆不下去了,河边的柳树也挺不直腰板了。从此,京杭大运河孤零零地横卧在那里,无人问津。
现在,人们又重新回忆起了京杭大运河,回忆起了它那沧桑的历史,回忆起了它那曾经秀美的脸庞。京杭大运河在人们尽心的整治下,又回到了人民的身边,成为祖国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旧貌换新颜,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经历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大运河的水被保护得那么清澈见底,它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变黑发臭了。
记得三年级时的某一天,我读完《长城和运河》中运河的片段后,我感到特别的自豪,想着想着就趴在窗台上,任思绪随风飞扬。迷迷糊糊,我好像来到了京杭大运河边。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令我吃惊的美妙景象。河水明净的京杭大运河,近看犹如一匹美丽的银缎,缓缓流淌;远看又宛如一条银蛇,蜿蜒爬行。一阵微风吹来,运河河面上便泛起朵朵浪花,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哗哗”声,好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再望望天空,碧蓝如洗,与那清凌凌的河水交相辉映,水天相接,令人神往。河边的柳树正在照着镜子般的水面,梳妆打扮呢!瞧,河面上,一艘艘装满工业用品和建筑材料的大船正来来往往地驰骋,一叶叶捕鱼的小舟也在缓缓地荡漾。运河里,一条条小鱼悠然自得地穿来游去,嬉戏追逐。这是多么自然有致的美景啊!我一高兴,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似是从梦境中醒来,马上回到了现实中。我想:这条象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我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我相信在今天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在高科技时代的引领下,京杭大运河会变得更加婀娜多姿,并承载更多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我们中国无与伦比的大运河,它在我心中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屹立在东方的一颗闪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