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张骞作文1500字

时间: 03-05 栏目:话题作文

1张骞的人格魅力

《汉书·张骞传》载:“天子以为然,拜张骞为中郞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钜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这是公元前119年张骞二使西域时的情景,这次是去乌孙国联姻的。是汉使使西域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后“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这里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不幸的是一年多后张骞就去世了。“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见张骞对后来使团的影响,后来的使团都称自己为博望侯,以取得并得到了外国(不仅是西域)人的认可。所以《汉书》称“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就不言而喻了。

而张骞作为一个被匈奴人扣压十载后逃亡的汉使,去到西域,竟然能博得西域各国人的赏识,我想其人格魅力无与伦比。忠勇、智慧、诚挚、友善、宽厚达人之品万众赏赞。

第一次使西域,张骞被捕在匈奴,没有被杀而活了下来,这里虽然有众多的说法,但其人格上魅力也无不在起作用。军臣单于赐婚于他,明显是想监控他使他归降,可是“留岁余,单于死,国内大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这是《汉书》的记载)可见这时的胡妻早已同张骞同心同德。什么力量使他们夫妻同心呢?张骞的人格魅力!对于后来的苏武能十九年坚贞不渝,恪守汉节,张骞的影响也在其中!

公元前126年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汉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后便以校尉从军,直至封侯近乎三载。这三年主要是真对匈奴右部作战,武帝用举国之力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自前133年“马邑之谋”之后已经十载。匈奴右贤王部重创,张骞也以“知水草处,军得不乏,乃封为博望侯。是年元朔六年也。”即公元前123年。我们不难看出张骞立身朝野靠的是军功,也无结党营私之嫌,亦无朋党交际的时间。但其人格魅力与功绩朝堂艳羡。

封侯后二年,汉书没了记载,其它的书中也寻不到迹痕。但封侯就应该在封地,根据秦汉吏治,封侯后的侯王必须在封地,是不可以随便入京的。虽然汉武帝时封侯较多,吏治已不那么森严,但依张骞的忠君性格,不会在京城,应该就在封地,这就是我写《大汉博望侯传奇》的着笔点。

这样一个使西域十三年坚忠不渝中年男子,历经了人生的苍桑,他的性格品行已经得到了定行,所以他在博望封地爱民如子、亲民于一家已经不难定位。当时南阳郡豪富四起,与国家争夺人力、物资等等,也严重地羁绊着武帝的“攘夷”之策,于是武帝也沿用了先王的诛杀政策。这是侯爷张骞在封地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当时,侯爷张骞也有疾恶如仇的一面。面对豪富的不法,他力所能及地“劝贼下山”怒斥不公,这都在他的性行之内。

单于在草原赐婚,出于守汉气节张骞不同意,也不接受胡妻,可是日久胡妻为其品行所感染,处处维护和帮助张骞,使得张骞接纳了胡妻,后生子。据汉书所记“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可见其与胡妻之子未归大汉。

关于张骞的子嗣。《汉书·张骞传》尾语:“骞孙猛,字子游,有俊才,元帝为光实禄大夫,使匈奴,给事中,为石显所谮,自杀。”元帝在武帝之后,黄龙元年(前49)十月,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谥号为元帝,庙号高宗。张骞卒于前115年,两者之间相差六十多年。这充分说明张骞死时,儿子年幼尚小。也可推测张骞是中年或晚年得的子嗣。也让人不难理解他在前138年使西域之时未有妻室,或者有妻室无子嗣的。他与胡妻归汉,没有带孩子。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匈奴单于把孩子作为人质收养。在《大汉博望侯传奇》一书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书中对张骞在第一次使西域之事,全都用了插叙与回忆,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所以侯爷张骞在封地休养的二年间应该又有了妻氏。这便使得《大汉博望侯传奇》有了“情定广武”、“侯爷得子”的感人情节。也就有了给侯爷张骞在大爱、深爱的层面上又增加了“会爱”的性格特征。

品读《大汉博望侯传奇》张骞的人物形像就会更加丰满,就能感爱到侯爷张骞无时不在的人格魅力!

2成长之路=张骞出使西域

在n多年前,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

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我们的成长何不是这样,也是一样困难重重,一样的有着美好和黑暗,可是没办法不城长,身上有着很重的压力。

一不小心就会走错路,必须一辈子小心翼翼的。

人人都说时代在进步,对,时代在进步。生活也进步了,但是人心反而落后了。处处都充满着危险,举个例子:以前,人们晚上叫女生小心,但是现在连男生晚上也要小心,哎,还不是因为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家伙。

我们每一天都在长大,记得小学时,每一天都是无忧无虑的,那时的愿望是盼着自己快快的长大,自己能赚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没有人能干涉,生活永远是那么的美好。思想

是那么的简单。心里想的是亲情。

步入初中后,生活还是那么的没有目标,自己也不只是怎样过的,与小时候不同的是,心理有了对爱情的期盼,生活中增加了爱情,自己总任为自己无所不能。因为电视的原因,我走进了高中。

在高中,我的心里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我开始思考生活。思考亲情,友情。爱情,我也曾步入了人生的死角,曾痛苦的挣扎过,幸好有了老师的帮助。心中充满了希望。毕业后,高考的失败让我痛心不已。那时明白。我不过是天地之间的一根小草。我太高估了自己,朋友的去世,更让我明白,我在很多是后真的无能为力。进入大学,我也才明白,天地之间,我们都太渺小。

一个人的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会是幸运的……

3张骞是“民族英雄”?

刚才有位同学在看《汉武大帝》,我瞄了几眼,刚好看到张骞成功逃脱了西域人的堵截,走到了西汉疆域的城门。为了突出张骞归国的艰难,也为了显示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恩惠,全城鸣锣开道,拖着一双几近废掉的草鞋、衣衫褴褛的张骞,在街道两边老百姓众目睽睽之下,一拐一瘸地向前走去,向着皇宫的方向,向着汉武帝的方向。老百姓议论纷纷,镜头转向两个正在说话的人,来了个特写,一人激动地说:“英雄啊,英雄回来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张骞是英雄?张骞真的是英雄吗?尽管我们的教科书里已经把这个历史人物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但却难以消除我对这个“民族英雄”的质疑。

公元前139年,张骞被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此次张骞出使,目的非常明确——联合大月氏,一起消灭匈奴。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张骞的西域之行坎坷挫折,被虏困于匈奴十年,娶妻生子。史上说张骞虽人在匈奴,但仍坚守汉节,我更不明,既然已经娶了匈奴妻、吃匈奴粮,又如何称之为坚守汉节,我们真该敬佩匈奴的宽宏大量,允许张骞这样的“奸细”在自己的国土中正常地生活。趁着匈奴内乱,张骞最终逃离了匈奴,并继续西行,经大宛并终于抵达目的地——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已非过去的大月氏,变成了国强民富、商业发达的和平国家——小月氏,小月氏当然不会为了替别人分忧,让自己的国家卷入战争之中,所以,张骞的西域之行,目的落空。公元前127年,张骞再次从匈奴的监狱里逃回西汉。

张骞虽然没能完成汉武帝所交给的任务,但是,他却把西域部分国家的地理、风俗、物品介绍到闭塞的封建皇朝,为西汉及后世皇朝与西域的往来打开一扇窗口,也正是有张骞的西域之行及其留下的宝贵资料,公元前105年,汉朝开启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可以说,这是张骞“间接”给西汉皇朝带来的福音。

但是,能不能以此就把张骞列为“民族英雄”呢?须知张骞的出使完全是西汉政权扩张领域、侵略别国的政治任务,而不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服务,他只是封建皇朝扩张领土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为普通老百姓的谋幸福,后来,也因为他的西行,西汉统治者又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西侵,生灵涂炭,继续受害的仍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张骞可以算是民族英雄吗?

如果我们以此为准,那么,希特勒、东条英机这些人岂不是也应该算是德国、日本的民族英雄?希特勒已经得到德国人民和历史的审判,因其反人类的行为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日本是个狭隘民族,其领导人多年参拜靖国神社,公然把东条英机誉为“军神”,并多次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为亚洲人民所不齿。孰是孰非,历史已有公断。所以,说张骞是“民族英雄”是不是也有类似“小日本”式的狭隘呢?

我想我们应该还历史一个公断,不要轻易就给历史人物戴帽子,与其给他们某些定论,还不如不给,而让世人自己去判断,这样更好!

为你推荐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