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故居作文800字
1参观张謇故居
虽然不曾见过张謇,但是张謇的故事早已深入我们心中。张謇如同一部史诗,一首战歌,似一方基石,一股激流,吸引着我们走进他,聆听他爱国的心声,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走进张謇故居,你们首先就会看见一棵高耸入云,已经活了四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它代表着张謇永不磨灭的灵魂。如今它更是诸多学子朝奉张謇的纪念牌,在它的一周挂满了红色的心愿牌。
走进纪念馆的大厅,墙壁上一个个醒目的、大小不一的数字“42、16、43、98、370……”记录着张謇先生一生有重要意义的年龄,更是他一生丰功伟绩的见证。16岁的张謇考上了秀才,经过了艰苦的奋斗,42岁终于中了状元,开始了为劳苦民众谋出路,开创了工业、农业、教育的先锋。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开始走进张謇不平凡的一生。张謇五岁就进了私塾读书,因家境贫苦,所以生活十分艰苦,不到三更半夜不睡觉。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张謇16岁就考中了秀才,成绩名声在外。先生对他严加训斥,张謇并没有气馁,日夜苦读,晚上用竹子夹住头发,一痛就起来读书;夏夜为了防蚊虫叮咬,就把脚放进了缸了。就这样发奋学习,终于在42岁那年高中状元。
走上二楼,记载着张謇实业救国,他深为国家落后挨打的命运担忧,于是辞官返乡。一生要求自己“生当劳死,不当逸生”,创办了许多集团、学校。最感动人心的是满头白发的张謇,双手拄着拐杖,即使自己体力不支,依然冒着酷暑现场视察。在他逝世前的二十三天还在为人民工作,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走出张謇故居,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张謇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为国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张謇家乡的孩子,我深深为他自豪,更感觉到应该向他学习,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和社会,从现在起就好好学习,长大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2游张謇故居
说到南通,大家都会想起毕生从事实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清代状元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而张謇故居,则是我们了解张謇爷爷的第一步。
张謇故居坐落在城区南濠河畔的“濠南别业”,新建成于2010年11月,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中式楼房,红瓦、灰墙、明窗,十分美丽。大楼的北门面街,对着清河。大门两边分别栽着广玉兰、黄檞树,另外还有罗汉松等。大楼的西边院内栽有枇杷、碧桃、月季等各种花木。楼的南面院内,有草坪、花圃。大楼朝南也有门,门前为一平台,阶梯从两边上修缮时所种植。只有门前平台两边各有一根紫藤,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为当年所移植。每到春天,藤纠缠,花烂漫,一红一白,交相辉映,十分壮观。张謇爷爷曾有诗赞叹:“花时朝霞晚霞舒,百年靺鞨垂流苏。”如今老干苍苍,粗如巨臂,枝枝游龙,一直长到三楼阳台顶棚上,惹人惊赞呢。
理所当然,和很多古老的房子一样,底楼的光线比较暗。踩着楼梯,“噔、噔、噔”一声声清脆的回响,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当年。上了二楼,正对大门的房间是厅堂,当年主人的用具一如既往地陈设在那里。和厅堂相连的还有一个中西合璧的游廊,经过游廊的各内室分别是介绍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所有事迹展示厅。看了二楼,三楼是什么样子的呢?三楼最最显眼的是大厅中间的一块张謇当年所书之家训碑,那是张謇当年翻遍典籍,罗列名家之家训经典名句组织而成。三楼还有张謇生平的图片展览,几百幅旧照片,几乎成了近代南通的全部景观,好像一碗浓缩的汤汁,味道醇厚。
据说,张謇爷爷之所以选择这片坐落在旧城外的僻地造屋,除了东边靠近濠南别业,西边临近五公园,环境幽静之外,还颇有怀念的寓意呢。早年张謇有位叔叔就在这里购屋谋生。幼年张謇来能常在这一带游戏。他爬过叔叔门前高大粗壮的柳树,在河边钓鱼;跑到西邻的药王庙里,看皂夹树挂果,在神龛背后涂写……这里留有张謇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在,有关部门将濠南别业修葺整理一新,供人们参观、学习,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游张謇故居
张謇(1853-1926),海门市长乐镇人,字季直,号蔷奄,晚号蔷翁,清光绪20年(1894)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国穷民弱的时代,他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走向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之路,在诸多领域建树非凡,创立众多“中国第一”,为中国近代名族工业的发表作出卓越贡……在解说员甜美的声音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张謇纪念馆。
还没进馆,就看到了一块写着“张公祠”的牌坊,牌坊是建设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应得建筑物。可见张謇立下了多大的工啊!不由让我心生敬畏。
进馆后迎面来的有一块墙壁解说员说那是照壁,解说员说:“那是照壁,是大门内的屏蔽护中国传统建筑忒有的部分,明勃时特别流行,古人成为“萧墙”。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若有装饰则组成对景效果。为我国经典建筑形式四合院必有得一种处理手段。照壁上有一段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草木同腐。”张謇奋斗追求的一生及其逝世后平年的世事沧桑应正这一句话的真谛。
进了张建纪念馆后,首先看到了一面数字墙,上面的数字联系着他的一生,在解说员想我们一一介绍张謇的初上成长篇,教育兴国篇,实业救国篇,社会事业篇后我了解了。如他“16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42岁高中状元”“43岁开始为实业而奋斗,创下了闻名名海外的4个纱厂:大生纱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和大生八厂,成立了规模广泛的大生集团,生产了火柴,开办了枢纽的水上运输体系先后创办了大达大达小轮公司、大声轮船公司。大通轮运公司、大中通动公司、泽生水利公司。公司拥有“20”艘轮船。15搜拖船,他先后创立了93个围海开田公司,办祖国生计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还在上世纪初,从南通开始了实施救国的实践,张謇于1902年在家乡江苏海门长乐镇,创办了一个“颐生酿造公司”颐生酿造茵陈大曲酒,他在意大利的世博会上展出,他创办了370所学校,1926年8月24日还在为祖国奔波的张謇逝世了,张謇在国际民生,已经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啊……看到这儿我眼眶红了,心中在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向张謇一样成为有用的栋梁!
4游张謇故居
张謇,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我们海门人的骄傲。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张謇故居。
纪念馆前,竖立着一对石狮,听讲解员说,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看门的石狮子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雌一雄,成双成对。
沿着通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镌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意思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张謇奋斗追求的一声及其逝世后80年的世事沧桑印证了这一句话的真谛。
绕过照壁,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张公祠,大门正中是张謇塑像,塑像的背景选了张謇的日记,他的字苍劲有力,从容稳健,让我们佩服。
走出张公祠向北,屹立于眼前的建筑是张謇纪念馆的展示大楼。这座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大楼,青砖白缝,黛瓦盖顶,富有民国年代的风格。张謇纪念馆依树傍水,周围树木葱茏,繁荣似锦,状元湖湖水清澈透明,湖里的鹅卵石,小鱼小虾清晰可见。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张謇的半身铜像,他庄严肃穆,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大厅右侧有一面数字墙,墙上雕刻着16、370……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含义。
上了楼,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张謇的出生成长篇,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一个平民家庭。张謇5虽进私塾读书,小小年纪就坚持夜读,十分用功。
他还是金融家,他担任多家银行的董事,经历,在南通他还创办了银行,发行股票……在众多的图片中,张謇最后的一张照片特别感人。照片的背景是滔滔的长江,江畔的工人正用柴木垫沉石筑建,分煞水势。满头白发的张謇身材微弱,双手拉着拐杖在筑建现场。张謇为了国计民生的确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真正地了解了张謇,感受到了他身上具有的天下为先强毅力行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