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菜单

游张謇故居六年级作文

时间: 03-04 栏目:六年级作文

1游张謇故居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美丽的菊花正在开花,挺拔的松柏依然是那样苍翠。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去张謇故居。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扇仿清的门楼,门楼的匾额上写着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謇纪念馆”,门楼外有一左一右,一雄一雌的两只石狮,它们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一块照壁上刻着张謇的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诺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既不与草木同腐。

绕过照壁,走过张公祠堂,就来到了张謇纪念堂。这是一幢大约大2000平方米的洋房,里面记录着张謇的一生。我一边走一边看,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将脚伸进坛子里,手里捧着一本书,正在津津有味的看呢。一看介绍,才知道,这时夜读三更的故事。走着走着,我看见了另一则雕塑,一个年老的人,拿着毛笔,旁边有两个人,正拿着一副字欣赏着,我想这应该就是张謇卖字的故事吧!我左看看,右瞧瞧,又一则雕塑吸引了我: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手,而妈妈却准备接过一些钱,是谁在给钱?原来是张謇,我想,可能是张謇正挑着扁担回家在路旁发现了一块钱,他往四周看看,见到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正着急地寻找什么东西,他赶紧上前询问,他们一听就笑了,开心的接过钱。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状元山上的亭子,亭子里,大家都去撞了撞“金榜题名钟”。

最后我们还看到了张謇故居里的这棵苍天大树“古银杏树”,他已经四百岁了,依然是那么挺拔,那么苍翠,似乎是在保护我们的家园。

快到中午了,同学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张謇故居。

2张謇故居一游

有各种各样的人,清末状元——张謇,是我们常乐人的骄傲。

今天放学,爸爸到我去张謇纪念馆去看。门前是两个石狮,似乎是古代的官府。

一走进大门里,便看到一尊掩映在花草树木里的张謇雕塑,他仰天遥望,似乎在欣赏景色。张謇纪念馆里到处是花草,充满了生机。鸟儿在欢唱,似乎在欢迎我。

导游--舅舅给我介绍说:“这里有六大景观,荷花池、古银杏树、还有九曲桥、和小假山、和张謇的出生介绍碑、还有他的历史陈列馆。”说完了,领着我来到了一课银杏树前。

这是银杏树,我走了进去。我见过婀娜多姿的柳树,挺拔坚强的松树,就是没有见过像张謇故居那样的古银杏树!古银杏树真高啊!能比得上一幢三楼的房子了!古银杏树真老啊!足足立了四百余年了!古银杏树真粗啊!五个小朋友都抱不住!它像慈祥的妈妈,展开双臂拥抱我们。

这是张謇的历史陈列馆,里面有这张謇曾写过字迹和介绍,里面还有张謇的介绍,张謇建的小学的石牌子还有为张謇刻的诗,字字有力,句句深沉,使我云里云雾的搞不懂。张謇的字更令人拍案叫绝,很潦草,但是撩草中带着有力,带着一种书法的高贵,令人无比称赞。还有张謇考上状元的急书,我不禁啧啧赞叹。张謇的座右铭是:九百九十九。

我们到九曲桥了!九曲桥名副其实,弯弯曲曲,像一条卧龙在张牙舞爪。我们一点点穿了过去,四周是湖面,花红草绿,景色及是优美,无人能从这种画一样的诗意景色中脱逃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我们还看了荷花池,但这里不是夏天,所以是枯的…

看了这些,我对张謇的了解更深了,张謇使我们常乐的骄傲,张謇纪念馆更是常乐为张謇而建的杰作!

3参观张謇故居

张謇纪念馆坐落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它曾令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坏着崇敬的心情去张謇故居参观。

来到张謇故居门口,我们首先看到一对雄狮卧在两边,他们昂首挺胸,像是在保卫纪念馆,预防坏人入侵。

走进纪念馆门口,我们看到一尊张謇塑像,塑像是由黑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巨大又坚固。在看塑像的脸,它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仿佛在考虑天下大事;它面带微笑,仿佛又在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发展而感到自豪。塑像背景节选了张謇的日记,他的字苍劲有力,从容稳健,其内容则是讲述了他与赵菊泉,翁同龢两位老师的师生情谊。在张謇塑像旁,还有一首诗,诗中有一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书生何时出门去,其余努力志四方。这句诗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要努力学习,要有远大理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就一生。

走出纪念馆,我们去爬状元山,有状元湖。在状元山顶端,有一只闻名中外的古钟-金榜题名钟。据说每逢考试,方圆百里不少中考,高考的学子会来撞钟,求个心理安慰。当然,对于那些平日不用功,考前瞎撞钟的人似乎不太灵验。离开状元山,我们来到长廊以西的庭院里,那儿有一棵参天银杏树,它是我们海门的树中之王。足足有4米粗,高约43米,如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星。

张謇,他是一部史书,是一首动听的战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闪光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次参观张謇故居,虽然花了半天时间,但我们人感到意犹未尽,因为,我们不但认识了一位伟人,还懂得了许多道理,今天的收获可真大。

4张謇故居

南通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纺织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南通过去太偏僻,直到前年我才第一次到了南通。现在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陆续建成,紧临上海的优势开始显现,南通已经开始了腾飞。昨天上午,先是前往苏通科技产业园和狼山风景区参观游览。之后,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了张謇故居。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幼年聪慧好学,3岁启蒙,4岁入塾,5岁时“命背诵千文,竟无伪。”自1874年起,他先后投身于孙云锦(时任通州知府)、吴长庆(淮军将领)幕下。作为吴的主要幕僚,他参与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深为吴氏赏识。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状元。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他人生道路的分水岭,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鉴于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张謇故居大量的图片让我感到震惊和赞叹。张謇当初创办的实业,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形态,无所不包。先由纱厂起家,而后发展到盐场,再到淮海银行、女工学校、商科学校、农业学校、科学实验室、大学、幼儿园、养老院、犯人教习所、警察队伍等等。一个国家要考虑的,他都想到了。在张謇先生的小楼里,还有两副对联深深吸引了我:一副是“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与子言孝与父言慈”,另一副是“白饭道德,黄金时间”。现在的南通,大大得益于张謇。南通城市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张老先生当年苦心经营的文教、纺织等,基础不可动摇,我们现在都能看到张謇的痕迹和他对南通的深厚影响。

下午,返回宿迁。

5游张謇故里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常乐的张謇故居。跨入古色古香的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宽大的照壁,上面刻着金色的大字:“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追求的人生信条。

走过一座横桥,来到张謇纪念馆前。这是一座灰墙青瓦的二层小楼,在绿树的掩映中显得格外素雅。馆前的方形水池的石板上,前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闪着金光。走进大厅,中央矗立着张謇的半身铜像,他身着西装,严肃地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张謇实业救国的展厅,一张张图片介绍了张謇一生创办的众多企业:大生纱厂、通燧火柴公司、交通运输公司、垦牧公司、颐生酒厂、港口码头等等,星星点点遍布了全省。

走着走着,我被《张謇最后一张照片》深深吸引,张謇拄着拐杖,站立在广阔而又繁忙的工地,虽然身材瘦小,可他屹立的身姿让每个游人都驻足观看。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当时张謇正身患重病,这次视察受到的风寒使他病情加重,23天后就离开了人世。张謇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瞧,状元公在卖字呢!”我抬头一看,张謇正在挥毫泼墨,一旁的买家正喜滋滋地拿着他的书法作品欣赏呢!张謇是富甲一方的实业家,怎么会上街卖字呢?我不禁满是疑惑。看了慈善事业篇以后,我才恍然大悟,张謇用自己的钱建立了育婴堂、栖留所、残废院、老老所等各类社会慈善机构,让有困难的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当建设唐闸育婴堂欠了债,他毅然走上街头卖字。

听了阿姨的介绍,我感动不已,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奋斗一生,奉献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海门的骄傲。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