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文景观的解说词
1参观考察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濉溪电视台的XXX。在行程中,将由我和我的同事XX进行现场解说。今天的参观,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莅临濉溪指导工作!祝各位领导在濉溪期间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将先后参观考察韩村镇临涣煤化工项目、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百善镇鲁王集团以及濉溪经济开发区。
目前,我们正行驶在S202省道上,由于正在实施改扩建工程,部分路段可能通行不畅,敬请各位领导谅解。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因淮河的两条支流濉河和溪河在此交汇而得名,是淮北市唯一的市辖县。全县辖11个乡镇和1个省级开发区,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
濉溪历史上连宋接楚,文化积淀厚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代群雄逐鹿之地,如宋襄公与诸侯会盟於相、陈胜攻铚、楚汉濉水之战、唐代康承训与庞勋柳孜争夺战,以及国共淮海大决战均发生于此。濉溪历代俊才名士众多,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都生于斯、长于斯。历代诗人如白居易、皮日休、苏轼等都曾慕名来此,或泛舟古运河、濉水,或流连隋堤,诗酒盘桓,留下了千古佳作。县境内共有各类名胜古迹、文化遗存50余处,其中始建于先秦时期的临涣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和19XX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濉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近连云港,西连商丘、开封、南接宿州、蚌埠,北临徐州、枣庄,符夹、青阜、青芦三条铁路横穿境内,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大京九。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在此交叉,盐许高速即将开工,驱车南下省会合肥、东进海滨城市连云港只需2个半小时左右,距徐州观音机场仅50公里。内河航运入淮河、通长江,直达上海港。
濉溪物华天宝,资源富饶,是煤的海洋,口子美酒的故乡,素有“酒乡煤城”的美誉。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储量的煤炭资源达60亿吨,铁9700万吨,水泥灰岩4240万吨,高岭土1010万吨。国家级特大型企业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14对矿井均座落在濉溪境内,年产原煤20XX多万吨;县属煤矿年产原煤200万吨以上;电力供应充足,电力装机容量达200多万千瓦,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可耕地面积220万亩,待开发的塌陷地7.2万亩,种养业种类多、产量大,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常年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牛、猪、羊、兔等家畜饲养量300万头以上,鸡、鸭、鸽等家禽饲养量在2200万只以上。旅游资源底蕴十足,既有乾隆湖、临涣古城墙等自然景观,又有老城石板街、双堆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其中建于光绪十二年的濉溪老城石板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乡风古韵,使之成为《大哥》、《大姐》、《大嫂》等著名影视作品的主拍摄地。
濉溪经济发展厚积薄发,活力四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明确确立了“以工业强县为主战略,优先发展工业经济”的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思路,切实找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方向,走出了一条借力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发展之路。勤劳质朴、诚实善良的濉溪人民以其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豪迈秉性,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省加大振兴皖北地区发展的力度和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一个又一个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加快发展的新课题,全力落实加快发展的新举措,大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比翼齐飞,多年蓄势积聚的发展内生动能不断迸发。20XX年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濉溪综合位次为32位,动态位次为27位,分别比20XX年上升了16位和25位,县域经济发展迈进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快车道。20XX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特别是二产占GDP比重成功超越一产,经济发展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引领”初步转型。20XX年,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5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财政收入8.56亿元,增长42.1%;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增长17.6%。人均GDP成功迈过1000美元关口,工业经济总量顺利超越一产,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重大转变,县域经济实力有望在全省一类县中达到20位左右,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淋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的濉溪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处处涌动着奋力崛起的澎湃春潮,洋溢着无限商机。
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工程,投资总额240亿元的临涣煤焦化电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产,可年产焦炭220万吨,建成后,将年产焦炭440万吨,甲醇40万吨,煤焦油50万吨,建成4×300MW电厂2座。
投资额28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利税3亿元的南坪煤化工项目已经奠基启动。
投资额100多亿元的淮北煤电基地建设如火如荼,8对矿井正拔地而起。
开发区跨河西进,二期开发、倍增计划、加快发展的战略正在大力实施。一个以开发区为主体,濉溪、刘桥、百善、临涣、南坪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和创业园区为两翼的投资载体和开放平台已经构建。
新加坡幸运集团、美国理氏集团、南京雨润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纷纷前来投资。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载体、优越的环境,使濉溪日益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今天的濉溪繁荣而和谐,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进入煤化工基地前)
各位领导,我们即将到达此次考察的第一站——临涣煤焦化基地。该项目座落在韩村镇境内。该镇距县城约40公里,土地面积121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总人口68568人。韩村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大型统配煤矿海孜矿、临涣矿、童亭矿、临涣选煤厂等均座落其内。淮北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优越,有气煤、肥煤、焦煤1\3焦煤、贫煤等八大主要煤种,其中焦煤、肥煤、瘦煤为我国紧缺稀有煤种,且储量最为丰富,占矿区总储量85.7%,是建设煤焦化电基地的理想之地。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宽松的发展环境,韩村镇域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并于20XX年成为濉溪首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乡镇。20XX年,继韩村镇之后,濉溪镇也成功跨进了亿元镇之列,全县已有2个财政收入亿元镇。
2大埔旅游风光片解说词
朋友,你到过大埔吗?那是一个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连空气都是透明的,带着一种兰蕙的芳香。这里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一尘不染,无怪乎人们把她称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粤东山区的一颗明珠。
大埔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邻平和,北界永定,西连梅州,南接潮汕,县内居民全部是客家人。大埔县境内万壑纵横,溪流众多,古称“万川”,又因沿河多旱地称“埔”,得名大埔。
灵山秀水
大埔的山水,特点是灵秀。一座座青山像风姿绰约的仙女,一弯弯碧水像仙女们顾盼多情的明眸,那山脚层层叠叠的梯田是仙女们漂亮的裙裾,而山腰飘动的云雾则是仙女们的腰带和纱巾。她吸引着慕名前来的八方游客,让他们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阴那山位于埔梅交界的英雅镇内。山上奇峰兀立,怪石嶙峋,飞瀑悬练,古木参天。沿着八千多级石阶拾级而上,可达五指峰顶。那五座巍巍壁立的山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活脱脱是如来佛大慈大悲、普济众生的五指巨掌。登上峰颠,方圆百里山水画图尽收眼底。群山如波涛起伏,近处拍岸排空,远去烟波浩渺。道路河流,如丝如线,田园村舍,历历可数。更为壮观的是五指峰顶看日出,万顷云海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流金溢彩,气象万千,让每一个游客目眩神摇,叹为观止。
位于阴那山北麓的万福寺,是一座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的千年古寺,其前身为高僧潘了拳垒石而成的“万福禅室”,明天顺八年易名为“万福寺”,为粤东四大名寺之一。新修的佛殿金碧辉煌,步入殿堂,眼前是庄严肃穆、慈眉善眼的如来佛祖,耳畔是催人警醒的暮鼓晨钟,使人心地澄明,超然物外。
洲瑞南村有座麒麟山,山虽不高却声名远播。山上黑石嶙峋,林木荫翳。相传当年韩湘子潮州建桥,点石成猪,赶赴潮州,行至南村,天机泄漏,一大群乌猪变成了满山的黑石。山上有座灵岩寺,寺侧奇石兀立,洞天别具,寻幽探胜的游客,可以从洞内一直攀登到山顶。
在大埔的中部,双髻山、帽山双峰挺秀。双髻撩云为湖山八景之一,山上林木苍翠,村舍掩映。盘湖庵建在一块巨石之上,为明代高僧林木陈修道之所,历代诗人的摩崖石刻,使游客们油然而生吊古之情,而石隙中涌出的甘甜的山泉,更让人们一洗远方带来的风尘。山顶高耸的电视发射塔和帽山微波发射塔遥遥相望,为绮丽的自然山水增添了雄浑的现代色彩。
西岩山,位于大埔西南部,海拔1230余米,群峰簇拥,雄奇秀丽。仙人桥、七星石等胜景,至今仍留下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西竺寺为远近闻名的古寺。康熙年间,当地诗人杨之徐有诗咏道:“望尽西岩不尽峰,连天翠色意何浓,一朝雷雨绕云气,却怪深山有伏龙”。如今,云遮雾绕的西岩山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西岩茶叶集团公司生产基地。万亩茶园绿意盎然,茶香飘溢。西岩茶以其香、甘、清、滑、醇的特点闻名遐迩,曾荣获全国农博会金奖。
位于大埔北部边陲的丰溪,有一片至今保护完好的原始次森林。早在五十年代,便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今天,这里正建设一个集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度假区。从西边的七里溪进入林区,只见古木、野藤,遮天蔽日,深山大谷,飞瀑流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被称为侏罗纪时代活化石的史前植物桫椤和濒临绝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观光木、伯乐树和粘木,三级保护的白桂树、巴戟,珍稀的观赏植物如紫树、马蹄荷、山茶花、、黄花、倒水莲、灵芝、金银花、金钱草等。此外,还有被称为野果王的弥猴桃,可作香料的山苍、姜樟,可制作家具的岭南栲,红椎,孔雀豆等。更有那满山的杉林、竹林,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据统计,丰溪自然保护区内现存植物155科,108种,真称得上是“绿色的宝库”。
这里是亚热带常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山老林里常有各种珍稀动物乃至国家保护动物出没。华南虎、金钱豹、猕猴、灵猫、蟒蛇、苏门羚、穿山甲、松鼠、虎纹蛙、白鹇、寿龟,在深山老林里生活得悠然自得,当你早晨或黄昏穿行于山林间,偶尔与这些山间的精灵邂逅,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
流云走雾的“仙女潭”像披着纱巾的仙女,而“三锅潭”更因其跌宕多姿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苍翠的山、甘冽的泉、带着草木芳香的空气、湛蓝透明的天空。建设中的“丰溪森林度假区”将会以更加迷人的丰姿,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并给每一位客人奉献上一份大自然馈赠的厚礼。
五虎山位于县城城南,形似五虎,遍植松树,近年辟成公园,“五虎松涛”已成县城新八景之一。五虎山下,梅潭河畔的广福宫,祀奉保生大帝,“碧水红宫”,香客云集,是游人们又一好去处。
灵山孕秀水。大埔不仅以山多著称,更以万川之县,溪流众多,而闻名遐迩。
源于闽西的汀江和来自兴梅的梅江,在流入大埔县境后,在三河坝和梅潭河汇合成韩江,南下潮汕,注入南海。三河坝则因其三江汇流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粤东名镇。凤西亭,观音阁,佛顶山,笔迹渠,是久负盛名的胜景。西岸的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中山纪念堂,东岸的八一起义军烈士纪念碑和新近建成的朱德纪念大桥,更为三河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色彩。
乘小火轮沿汀江上行,便来到了大埔的古县城——茶阳。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和古街道,加上古榕、古刹,浓郁的历史氛围,构成了茶阳古镇自有的特色。
位于汀江中游的青溪水电站是全省第二大水电厂,建成于19XX年。青山挹翠,平湖映碧,渔歌唱晚,风景绝佳,库区旅游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梅江中游正在兴建蓬辣水电站是大埔境内第二座较大规模的水电站。
沿梅潭河上溯,更是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浓妆淡抹,风光如画,锦山的千年古道和新建的水上乐园,一古一今,相映成趣。如屏的翠竹,错落的民居,古榕、野渡,新塔,小桥,流水,人家,如田园牧歌般的风光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三河电站、梅潭电站、曲滩电站、东山电站一直到广福交界处的大埔龙头电站——双溪电站,梅潭河上的梯级电站,像一串明珠,缀在碧绿的清溪上,使美丽的梅潭河显得更为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从三河乘舟南下,两岸风光更是使人如入画廓。大麻的玄女宫、古渡口,高陂的龙江寺,长虹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卷如诗如画般的百里韩江图。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韩江之上,你会觉得整个身心都溶入了那碧蓝的江水和两岸的青山,那样的洁净,澄明,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至善至纯的境界。
俊采星驰
大埔山水的另一个特点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过:“大埔是出总统的地方!”此言不虚,南美圭亚那总统张西瑟的祖籍就在大埔。
据史料记载,大埔古代儒学盛行,社学不衰,科第蝉联,人才辈出。从隋唐开始到清代,共出翰林15人,进士58人,举人298人。前人有诗咏道:“万户弦歌和潺溪,千山芸窗对翠微,”便是对大埔鼎盛文风的真实写照。
省重点保护文物,位于茶阳古镇的“父子进士”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年三十八年。明嘉靖、万历年间,茶阳士子饶相和他的儿子饶与龄相继考中进士,一时传为科场佳话。朝庭为旌表饶氏父子,特下旨于文庙前立了这座牌坊。牌坊结构独特,雕刻精美,成为大埔一代文风的见证。
大埔还流传“一腹三翰院”的美谈。清康熙年间,百侯杨缵绪兄弟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一时名噪京华。这是杨氏兄弟故居“通议大夫第”,人们仿佛还可以从这典型的客家民居中,寻找到当年青年学子们寒窗苦读的身影,听到一阵阵琅琅的书声。
湖寮双坑的“人境庐”,为清代翰林何如璋所建。何如璋是清代第一任驻日公使。驻日期间,他为国家争公理,抗强权,被誉为“不辱使命”的驻外使节。晚年主持韩山书院,为粤东一代文宗。无独有偶,曾追随何如璋出使日本,时任使馆参赞的黄遵宪,在梅州城内的故居,也叫做“人境庐”,可称“双璧”。
西河镇车轮坪“光禄第”,为清代商务大臣张弼士故居。张弼士少年出洋,创立实业,经多年苦心经营,成为南洋首富。清廷曾任命他为槟榔屿和新加坡总领事,商务大臣。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山东烟台创办葡萄园和酒厂,所产“白兰地”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孙中山书赠“品重醴泉”四字,至今张裕“金奖白兰地”仍名重中外,风行天下。
新加坡总理、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的祖籍在大埔古野唐溪村。这是其祖居“中翰第”。李光耀19XX年首任新加坡总理,厉行民主法冶,致力发展经济,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可谓居功至伟。
位于长治镇仁厚村的“敬爱堂”,是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的故居。
湖寮岭下罗卓英故居“江东小筑”,三河梓里范汉杰故居“天一楼”,湖寮密坑吴奇伟故居“棣萼楼”。他们都是民国时期一代名将,在抗日战争中亦曾立下不小战功。
大埔是华侨之乡,海外侨胞多达五十余万,几乎与县内人口相等。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桑梓,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学校、医院、桥梁遍布全国各县各地。这是田家炳先生祖居古野银溪“拱辰楼”。肖畹香先生捐建的进光中学和位于进光村的故居“西华楼”。姚美良先生捐建的大埔第二小学、银江中学、中心小学,姚先生故居银江河坡坑村“继述楼”。
位于县城的华侨事迹展览馆集中展出了海外侨胞为祖国家乡作出卓越贡献的事迹,参观的人们在这里受到了生动具体的爱国、爱乡教育。
大埔还是革命圣地。从这里走出了不少共和国的部长和将军。19XX年秋,朱德军长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至三河坝,著名的三河坝战役就在这里。三河坝笔枝山上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记录了历史这一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青溪的红色交通线曾为井冈山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干部和物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R22;R22;伟人们的足迹,为大埔的山川增添了光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工委就设在枫朗镇这座普通的民居里,从这里播出的火种,曾点燃了大江南北的抗日烽火。
大埔,这个山水灵秀、人文鼎盛的粤东古郡,19XX年5月4日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心,因为这一天,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把编号为“3611”的小行星命名为“大埔星”。大埔,像遨游太空的星星一样,正发出越来越熣燦、越来越迷人的光彩。
民居奇观
大埔县居民全部是客家人,大埔的民居不仅保留了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而且更以围楼和围龙屋,在客家民居中独树一帜,成为大埔旅游风光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位于大东镇联丰大丘田村的“花萼楼”是一座圆形的土围楼,建于明万历36年(1610年)。围楼由三个同圆心的大小三个环状建筑物组成。内环、二环、三环各为一、二、三层楼,二环、三环是居室和仓库,分别高8.5米,11.9米。内环是厨房和客厅,高5米,共有房间210个,最外一层的土墙厚达2米,在它上面可以摆上一张八仙桌,供八个人吃饭。土楼年代久远,结构奇特,气势恢宏,堪称众多客家围楼中的杰作。
围楼只设一个供出入的大门,走进大门,是一个直径达19余米的圆形天井。天井中心是一幅鹅卵石砌成的古币图,旁边还有一口给围楼的主人们提供生活用水的水井。楼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冬暖夏凉,生活起居和防火防盗设施一应俱全。几十户人家世代聚居于围楼内,同祀一祖宗,同饮一井水,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爱宗,长幼有序,家族团结,共御外侮的优良传统。
土围楼用黄土夯筑,楼板、栏杆则用杉木加工而成,经过四百年的风雨剥蚀,整座围楼的土木结构依然基本完好,表现了古代客家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只是那斑驳的墙体和黝黑的木柱,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年轮。
“花萼楼”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四百年前,村里一位勤劳朴实的姓林的青年,以耕种和挑担为生,虽家境贫寒,仍常周济他人,深得乡邻的的拥戴。一天,他挑石灰去卖,石灰没卖出,空手回家。路过狮头山观音庙前,因过度劳累昏睡在地。迷糊中忽见一群白马直奔他而来,他赶忙操起扁担遮挡,没想挡下了三条马腿。他正纳闷,倏忽惊醒,发现脚下多了三缸白银。有了银子,林姓青年请来师傅,在众乡邻的帮助下,花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土围楼。
“花萼楼”独有的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四方游客,更受到文化人的青睐。19XX年,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摄制了《神州百姓闹元宵》的节目;获得金鹰奖的优秀电视剧《嫂娘》也是在这座土楼内拍摄的。
另一座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是湖寮龙岗的“泰安楼”。“泰安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石砖木结构的方形围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门面用石灰塑成四柱牌坊状。走入围楼,只见中轴线上是二进堂屋,为家族祭祀用的祠堂。四周则为11米三层高的石砌楼房。楼中大部分木石构件不事雕饰,简单质朴,反映了客家人回归自然本色的审美取向。楼内木结构的通廊、鹅卵石铺就的天井和花岗石砌成的圆形水井,和谐相称,透出一种祥和古朴的气氛,让游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客家传统文化丰富而隽永的内涵。
大埔的客家民居除了围楼以外,还有由堂屋、横屋和围屋、整合一体的围龙屋,加上门前半月形的池塘,客家传统中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光禄第”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堂屋、下山虎、锁头屋是普通小户人家,而“九厅十八井”则是合族同居的大家庭。随着对外交往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山区也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院落和楼宇。走进大埔,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让人们心弛神往,深深激赏,所以大埔又有“客家民居博物馆”之称。
目睹客家人发展变迁的还有客家村落常见的大榕树。如古野的“榕榆合抱”,茶阳太宁的“石上盘龙”、大东白土的“王宫榕荫”。
大榕树给客家民居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沧桑感,成为客家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
古朴中显出淳厚,灵秀中透出智慧,大埔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民居中的瑰宝,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目前,“花萼楼”和“泰安楼”正联手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申报工作的开展,大埔的客家民居正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人们期待着这朵传统民居中的奇葩,放射出越来越迷人的光彩。
山乡风情
大埔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大埔特有的民俗民风。
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新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开始入“年假”,至正月初五日,称出“年假”。入“年假”后,家家户户洒扫庭院,蒸“甜板”、“酵板”。除夕一家大小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服,长辈分钱给孩子,叫“压岁钱”,当晚,全家吃团圆饭。贴春联,挂灯笼,大燃爆竹,以示送旧迎新。初一“食斋”,忌说不吉利的话,大家见面都说“恭喜发财”之类的好话,以祈求新年好运。当日,亲朋相互拜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媳妇“转外家”。初三为“穷鬼日”,一般不登门拜访,现在,人们随着观念变化并不那么看重了。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祭春”。这一天,全族老少要到祠堂祭祖,隆重而热烈。谁家这一年添了男孩,还要挂灯笼,题“名单”,请族人“吃丁酒”,表示对添“新丁”的祝贺。
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过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包棕子,祭祖先。沿河一带村镇还要赛龙舟,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响彻三江六岸。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当晚,人们备月饼、水果赏月,俗称“剥鬼皮”。合家团坐,共享天伦之乐,思念远方的亲人,月过中天方罢。
大埔汉剧,原称“外江戏“。两百年前流入岭南,立足潮梅,生根大埔。历代艺人呕心沥血,百炼千锤,扬古音而出新声,擅汉乐而纳小调,唱遍闽粤贛,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南国牡丹”,大埔也因此被称为“汉剧之乡”。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领袖都观看过大埔汉剧进京演出,赞誉有加。
喜庆节日,大埔城乡民间文艺更是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秧歌舞、鲤鱼灯舞、花环龙、仔狮舞,还有八音大锣鼓,一支支农民文艺队伍,吹吹打打,上省赴京,为山乡赢得不少殊荣。
大埔特产丰富,西岩茶曾荣获国家金奖,高陂瓷更久负盛名。近年,大埔蜜柚也渐渐为人们青睐,成为粤东名果。此外,大埔还有苦笋、豆腐干、牛肉干等土特产和各色小吃、美食,常令游客们一快朵颐,回味无穷。
大埔以独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为发展旅游业,大埔陆续推出了“两河、两镇、四区、四线”的旅游走廓,有关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三星级的金帆大酒店以及虎山宾馆、梅河宾馆、鸿华大酒店、云天大酒店、华侨大厦等旅游饭店各具特色,为游客们提供全方位的尽善尽美的服务。
大埔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是一块正在开垦的旅游处女地。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盛装以待,热情好客的客家妹子笑脸相迎,欢迎您,四方游客!欢迎您,八方朋友!让我们相聚在大埔,相聚在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3蒙顶山风景名胜区宣传片解说词
雅安蒙顶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名山县境内,紧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线国道,东距成都121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19XX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XX年通过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历史上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在那里设立道场而成为一座“佛山”,青城山因张天师在那里修道而成为一座“道山”。蒙顶山则因女娲在此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神吴理真在此种茶而成为一座“神山”。三座名山各具特色,三足鼎立,组成了驰名天下的蜀中三座名山。在“蜀中三大名山”中,蒙顶山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我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禹贡》有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顶山。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就已经形成了对茶神、女娲神、大禹神的信仰。而此时道教还没产生,佛教也没传入中国。因此,即使是峨眉山、青城山成为文化名山的历史也要比蒙顶山晚几百年。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雅。这蒙顶山的“雅”字如何得来?待我慢慢为你讲来:
山之雅,一在于秀。蒙顶满山拥翠,爽心悦目,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5%,植物树种有58科373种,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千年银杏,五星树,八人会抱的红豆杉,千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及婀娜多姿的红杜鹃,红白玉兰,七心茶花……这里面,尤以“仙茶”、“仙菌”(又名千佛菌,学名灰树花)、“仙果(”无胚白果)、“仙笋(”方竹笋)最为独特。每逢初春时节,万物复苏,争相吐蕊,山里景色美不胜收。蒙顶三十八峰,各具秀姿。环列山巅的上清、甘露、玉女、灵泉、菱角五峰,如“五峰参差比,真是一朵莲”。站在高高的五峰顶上,东观峨眉山、瓦屋山,西看贡嘎山、夹金山,北览西岭雪山、天台山,一山览六山,此情此景非它山可比。故世人有“蒙顶旷览绝天下”之说。今在智炬寺前一石座上还留下清代文人黄云鹤写的“旷览”二字。蒙顶山春天山花烂漫,茶畦拥翠;夏天云烟飘渺,蓊郁清景;秋天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天火树银花,瑶峰绝壑。春香、夏凉、秋览、冬雪,各领春夏秋冬四季之佳景。“人夸峨眉天下秀,蒙顶堪比更添幽”。
山之雅,二在于古。蒙顶山文物古迹,历史遗产颇多,而且保留完好。为人瞩目的有“七株甘露种,五峰碧云芽”的皇茶园遗址,“乳滴倾听久,还防动雷雨”的蒙泉古井,“日月盘根转,风雷入地含”的石笋,盘龙翩翩起舞,分颉有遗篇的盘龙亭,“云来钟杆湿,僧定古楼空”的永兴寺,“不知何年代,骓在白云巅”的天盖寺。还有自唐至清分工管种茶、采茶、制茶;评茶的庙宇千佛寺、静居庵、智炬寺、永兴寺。阴阳石麒麟,蒙顶山全石牌坊,工艺精湛,令人稀奇。还有近代作品大禹像,蒙茶仙姑,皇茶石虎,因造型厚动,位置迁宜,也添雅议。
山之雅,三在于高。蒙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声名远播,高雅独特的茶文化,享有“蒙顶名茶扬天下之说”。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顶山腰药农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山载培训化野生茶树,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高不盈尺,不生不长,不死不灭,迥异于寻常至今而春生秋枯”,后人称为“仙茶”,也就是现在的皇茶园《中国茶经》(陆宗懋主编)就有详细的记载。蒙顶仙茶不断,由于品质特佳,制作精细,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被引为皇帝祭天祀祖的专用品,一直沿袭至清末(19XX),历经1146年从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被看作祛痛除疾的神奇之物。五代毛文锡的《茶谱》便传为“服一两能祛宿疾,二两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服四两为地仙矣”。这未免传得过于神奇,但蒙顶茶的保健价值,确实是得到科学证明的,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实验证明:“常喝蒙顶绿茶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癌保健措施”。在新世纪之初,蒙顶山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这更为蒙顶山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顶的雅,融入风景,凝于品味,但久闻不如一见。现在请允许我取道禹王宫,参观茶史博物馆,登天梯上“天盖寺”。我将依次向大家介绍沿途景点。
天梯。从我们踏上天梯的第一步开始,我们便正式进入蒙顶山风景区了。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众登蒙顶祭天,曾历经此道。古时,每至阳春三月,县官带领僚属各僧人,亦沿此道上山,采摘贡茶。天梯从禹王宫至天盖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阶,落差240米。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极,云梯可到天”之说。眼前的天梯置身于山顶悬垂飘渺的云雾之中,登山石级盘旋飞,有道江泉珠戛玉。在天睛的时候,登天梯向南俯视,茶畦杉径,座座山峰像只只凤凰,沐浴在旭日初升的朝阳中,披着霞光跃跃欲飞。这就是蒙顶山特有“丹凤朝阳”胜景。向西鸟瞰,巍巍周公山下温泉尽收眼底,浪漫之都雅安城群楼林立,青衣江更象一条玉带,飘逸萦绕。金鸡关以东九道山脊如九条巨龙矫首腾飞,向青衣江扑去,这便是世人常说的“九龙过江”。
天盖寺。登完古道天梯,便置身于蒙顶山五峰之下的天盖寺。因史载:蒙顶山雨偏多,俗称漏天。故以“漏天之盖”而得名。寺始建于汉代,宋淳熙年间重建,占地8000平方米,寺周12株银杏参天蔽日。该银杏据传为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亲手所植始植14株,唯有一颗王(雄树)在七十年代因雷击而亡,另有一株后(雌树)也在伟人邓小平去世当晚向东方拔地而起,至今仍是蒙顶山一大迷解。19XX——19XX年银杏树通过科学手段人工授粉,所产果实圆而无胚,且腰挂绦带,被奉为“玉带空心果”,在古时,人们赞曰“仙果”。
从玉女峰府视下来,十二株银杏苍秀勃郁,犹如一只强劲有力的关爱之手将天盖寺这个“婴儿”揽在怀中,安静慈祥。逢春至秋,置身天盖寺品山、品茶、品文化,不实为蒙顶山最佳去处。天盖寺前始刻于大清雍正元年的“天下大蒙山碑记”出自于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是蒙顶山茶文化的有力证明。19XX年冬,中国茶史专家陈木缘教授受国家委托,组织十余人的专家队伍,到全国各茶区进行考察,为撰与《中国茶叶通史》搜集材料,到蒙顶山实地考察时,他看到有关蒙顶山人工种茶的史料,尤其是天下大蒙山碑文时,兴奋地说:“我走遍了各省名茶区,从未见到有时间、地点、有名有姓的记载。”后来他在《茶业通史》中写道:“蒙顶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样较为严密的说法为蒙顶山确立其茶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天盖寺主殿茶神殿中间为时代建筑古柱大殿。西汉药农吴理真在此结庐种植仙茶。故正殿塑吴理真全身坐像,右塑茶圣陆羽,左塑宋朝雅州(今雅安)知府雷简夫。殿内陈列历代茶具和有关文史标本。游人至此,休憩品茗,听茶文化介绍,赏蒙顶千年活化石——“龙行十八式”茶技,吃茶膳,购名茶,潇潇洒洒,清清闲闲。
阴阳石麒麟。跨出茶神殿,走过“人间仙境”洞门,漫步幽径,一堂石屏映入眼帘,这就是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甘露灵泉院时选蒙顶山特殊石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麒麟,麒麟头顶辽阔的云天,足踏翻腾的海水,无论春夏秋冬,晴雨皆同,浮雕上的云雾和海水终年湿润,而麒麟却始终干燥,为蒙顶之一大奇观。在麒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座三开门布局的石牌坊,驻足细看右过有“一飘甘露”四字,字上方有双狮戏球,浮雕始终为干,左也有“龙聚雾蒙”字的上方有双凤互朝浮雕常年为湿,而中间门上方则有“西来法沫”四字,字的上方龙凤浮雕也是常年为湿。据传,右门为历代采茶僧人必经之道,而左门为宫女侍从之路,而中间则为历代钦差检贡必走之径。一座牌坊精雕细琢,无不显示出古人建筑水准的高超,一座牌坊它无不展示出中国古代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古蒙泉。相传为西汉吴理真种茶汲水之处,又称“甘露井”。传说羌江河神之女从此井出入,故又名“龙井”,井侧立有“古蒙泉”和“蒙泉”两碑,均刻于清朝。井后石壁上斗大的“甘露”二字苍劲有力。此井有盖,形如盘龙,据《雅州府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日旱不涸,后人盖之以石。游者虔礼,揭石取水烹茶,则有异香。若擅自揭取,须晴日,即时大雨”。游人至此,常有揭盖而天下雨的佐证。在过去年代,历来逢旱时,古蒙泉是虔诚的人们祭祀天神求雨必到之处。
皇茶园。继续前行,过彩色龙照壁,神秘的皇茶园映入眼帘,因周围五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西汉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于此,“高不盈尺,不生不长,不死不灭”,自唐到清,每岁于园中采茶360叶(注:象征中国阴历的360天)为正贡,作皇室祭祀太庙之物。”此园始建于唐朝,宋孝宗淳熙一年(公元1180年)正式命名。园的正面大门前有刻有二十四座弥勒佛(象征中国阴历的24个节气)的精美砂岩香炉,(香炉部份受损)为历代采摘贡茶、烧香祭茶所用。园后有石虎巡山护茶图像,体现了皇茶的尊严性。蒙顶山皇茶园是我们游览蒙顶山重要景点之一,体现悠久深厚的茶文化。
蒙茶仙姑。19XX年名山县文化局根据记载蒙茶仙姑和吴理真的爱情故事,选用汉白玉将蒙茶仙姑的塑像塑在了蒙顶山的最高峰,塑像高5。3米,其雕刻手法和艺术特点通过仙姑的从头脚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最鼎胜的三个朝代女性特点:汉代的头式、唐朝的服饰,现代人的线条和身段。蒙顶山多雾,神话传说当年蒙茶仙姑和吴理真结为夫妻。因蒙茶仙姑为河神之女,吴理真为凡人,人神结合触犯天规,河神强行收回了蒙茶仙姑,蒙茶仙姑临空去时抛下了身上穿的白纱巾,化成了蒙顶山的浩渺烟云。“千载美赞万断,一尊玉魄永存”有媒体记者这样感叹:“即使站在川藏线上看蒙顶,蒙顶山也犹如一位披着婚沙的朦胧少女在翩翩起舞。”我们现在站在蒙茶仙姑脚下,所处的位置即为蒙顶最高峰,海拔1456米,这里近可腑碧峰峡,远可眺贡嘎山。
甘露石室。又名蒙顶石殿,当我们欣赏完仙姑的风姿后,转过身,即可看到甘露石室。石门、石柱、石室、石梁,为双檐斜山式全石结构建筑,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特。相传此屋为吴理真种茶休憩之所,也是神话传说当年吴理真和蒙茶仙姑结庐处,历经历史沧桑,此室仍然保存完好。
红军纪念馆。人们常说,“要知工作苦不苦,看看红军二万五,欲知生活累不累,看看红军老前辈”。座落于蒙顶之巅的红军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红军19XX年11月进入名山县的活动史实,除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与实物。馆内尚存有红四方面军217团所挖的战壕,工作遗址。馆周围有邓小平、徐向前、张爱萍、刘伯承、杨成武、肖华等题词的碑刻,驻足这些实物和题记面前,四周林林苍翠,遥想红军北上抗日历经之艰难险阻,缅怀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伟大精神,敬仰中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禅惠之庐。世人云:“旅游蒙顶山不登后山等于白攀”,当我们步入后山时,顿感世外桃源意境。薄雾翩翩,山泉潺潺,藤萦慢绕、鸟鸣山涧。座落于后山的禅惠之庐正体现了深山古寺的韵味。该庐是宋朝佛学界一代宗师禅惠结庐修行,著书立说之处。是禅慧大师创建蒙顶山派“龙行十八式”茶技的场所。游人至此,驻足烧香,春闻香、夏体凉、秋览胜、冬赏雪,游趣倍增,好不遐意。
蒙顶山文物古迹甚多,现在向大家介绍的是永兴寺。该寺地处蒙顶山西山麓,相传三国时,天竺僧空定大师来华,见蜀蒙顶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有大乘气象,结庐于此,有“梵音远播三千界,各随其心而深解之意,是为建寺之始”。大梵音院历经晋、隋三百载风雨,有五台道宗禅师发宏愿重建名“龙泉院”取蒙顶山龙脉之意。唐末五代战乱频繁,佛教衰弱,待赵宋立,天下一统,佛法再兴。西域不动大师来蜀(台湾佛教界大师考证,不动禅师乃天竺人)佳锡蒙顶山。此庙易名“龙泉院”。不动禅师悲心广大,集显宗经典及瑜伽诸部而成《蒙山施食仪规》。此仪规留传至今,凡大乘佛教在大陆、台湾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晚课作仪规。以超渡孤魂野鬼。其智其愿,其悲甚行,如甘露之天上妙药,普渡众生,而获“甘露祖师”之称。清初,有僧照恩出于儒门,因佛典有“续禅灯于不坠,永兴兴永遐昌”之句,更名为“永兴寺”。此僧因出儒门,胸怀慈悲,兴办义学,教贫家子弟,名声远播,后二百年义学成为定制。代代举办,至民国三十年止。“蒙顶佛经传天下”绝非虚传。现在的永兴寺,山门右雕有九龙盘绕图案。该寺大殿石楼3间两阁12米,为全石结构建筑,该殿有一种现象令人叹为观止,那就是从不结蜘蛛网,也异常清静,就连两米多高的佛像身上也滴尘不染。寺内文人雅士留下众多笔墨,是永兴寺一大瑰宝。逢佛教节日,善男信女纷涌而至,永兴寺至今仍香火旺盛。
20XX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隆重举行,受到各届政府及旅游界人士的高度评价。20XX年,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即使在这里举行,这是蒙顶山的荣誉,每一位蒙顶山人都满怀热忱,用“心”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蒙顶山品茶、品山、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