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之美作文1000字
1《边城》之美
边城,一个清新质朴的名字;边城,一座浸在水中的小城。也似乎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们性子大都如水般柔软,模样大都如水般灵秀,景色也似水一样润人心脾。
《边城》的美,在于如水般澄澈质朴的人性。翠翠在端午独自回家看到醉倒的另一老人后,便化解了与爷爷间的误会。爷爷得知翠翠对傩送的心意后,便不再强求她与天宝的婚事。傩送请翠翠上楼等祖父时单纯的心思。爷爷送人过河从不收钱。卖肉从不许店家多给。过河人塞了钱就走,而祖父总要追去还钱。顺顺自愿放弃赛舟,捉鸭,让儿子们各显身手的舐犊情深。兄弟二人得知对方对翠翠的心意后,并未不和,也未争吵打架,只是共同为翠翠唱歌的兄弟情深。顺顺虽老却不忘下水救人的责任心与对生命的尊重。翠翠与黄狗间的默契与相守。爷爷与翠翠用红枣化解矛盾的人心质朴。爷爷从不吝惜酒钱,让来人尽管喝酒的慷慨大方。爷爷曾因翠翠的犹豫说:“这可与我们茶峒人平时的品格不相称。”茶峒人的品格便是直爽、单纯、朴实、慷慨、热情和平等,这些品格是小城的灵魂,是它淳厚的血液,是支撑它生命的力量。
温软、平静、热闹的民俗是边城美丽的霓裳。端午赛舟时的锣鼓声、水声、呼喊声、风声、欢笑声、划水声,声声引人入胜;端午画王字,穿新衣,捉鸭子,泅水的汉子、岸上的看客,无不引起人们热闹,欣喜的心情。与此同时,顺顺送鸭,爷爷不受渡船的钱,卖肉人多给爷爷好肉,爷爷推搡,不愿叫人赔了血汗钱,无不给人心中平添一份安宁也欣慰。地位高于船家的天宝一家,并不嫌恶翠翠低微的身世,且镇上人并不将地位看得太重,有两情相悦就被家人允准婚事的习俗。不论是节日习俗还是民风民俗,这小城都给人以世外桃源的自由安乐的清朗之气,既热闹又静逸,既温和又有规矩。这便是它如潺潺溪流一般静好的风俗。
《边城》更美在作者的只言片语间,美在人们的举手投足间。翠翠常会因黄狗的顽皮而恼怒于它,但在言语之间,她只是说:“狗,狗,你不许这样子!”看似娇嗔又柔弱的责怪,实则因为她与黄狗间有深厚的友情与极好的默契。她不必多说,不必斥责,只是劝告。对于翠翠与傩送的邂逅,作者只用“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来描述翠翠的心境,并没有复杂的语言,没有其他的动作与心理上的描写。作者用简单的语言让读者了解翠翠的心意,用翠翠对顺顺送的鸭的态度,标明翠翠对天宝的态度。翠翠对爷爷说:“月亮好大好圆。”在谈及婚嫁之事时翠翠的脸霎时红了。翠翠篮子中掉出几株虎尾草时,她转身就跑。这种种细节无一不将一个心思细密灵巧的少女形象勾勒在我们眼前。豆绿色的涨过的湖水,水面上一片薄烟,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温柔、美丽、宁静的黄昏,无一不烘托祥和宁静的气氛。
《边城》之美,美在人,美在景,美在民俗,亦美在言语间,甚至美在它凄婉的爱情悲剧,美在如诗如画的点滴之间……
2边城之美
友人从那座养育我的城市回来了,未及探寻家乡的变迁,对方却早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声说:“太热情了,太热情了!”
什么热情,是城市、是朋友、还是姑娘?
“是饮酒。”豪爽的北方人以其最真诚、最深情、最义气、最骁勇的方式用酒招待着远方的客人,酒喝好了,就是朋友,是朋友了,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一切都好办了。
看来是我错了,我将朋友当作不近人间烟火的君子,一再向他炫耀的满城摇曳的丁香,却根本没能进到他的眼帘,想来也许是我搞错了季节,北方的城市气候要冷于这里,现在该还不是花季吧。
“那里的建筑很美!”那有汇集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筑风格的城市建筑,是这座城市引以自豪的凝固的美,人们常常能看到街头美术学院的学生写生的画面。以哥特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汇集在中央大街上,让人宛若步行在香榭丽舍大街,毫不吝惜地赐她以东方巴黎的美称。
“啊,还有极和北方人口味的俄式西餐。”有别于欧式西餐,俄式西餐味道更加浓郁而富含热量,符合北方寒冷口重的特点,尤其是如同小拇指指甲大小的大马哈鱼鱼子酱,晶莹剔透,取6、7粒放在口中,用舌体将之压向硬腭,你会感到鱼子的薄膜在口中破裂时怦然而动的声音,宛若来自遥远天际的天籁。
“还有那极具特色的俄罗斯歌舞表演。”深圳世界公园花车大游行之后,舞台上也有俄罗斯歌舞表演,但那太过舞台,太过艺术,人们只能在座位上拿着望远镜向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遥望,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表演,将自己置身于欢乐的海洋。
“还有她的吉祥三宝,香肠、啤酒、大列巴。”这是俄罗斯人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贡献,也成了这里最具特色的城市之宝,如同人们到慕尼黑一定要听她的铜管乐、吃香场、喝啤酒一样,每每有人从家乡来,都会以此取悦于在外的游子。
我一口气说了一切我能想得起、让我觉得是家乡特色的事情,生怕有一点点值得骄傲的东西被他忽略,被他冷漠,我悔不当初心里只有丁香。
而他眨着眼睛说,这么美妙的东西该在我去之前讲给我听,哎,以后还在还有机会。
他乡人不解这里独到的风情,确实是在用自己的心身去真实的感受,感受她的率真、感受她的豪爽、感受她的热情、感受特的好客。
了解一座城市和了解一个人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需要耐心解读仔细品位生活.
3边城之美
边城之美,是放缓了节拍的深山流水。一汩一汩,淌过石板桥,淌过观望的人心。
不错,边城的一切,是活动着的,也是静止着的。时间的脚步与门槛上方水手的烟圈构成了鲜明却不刺目的对比。没有人有长久的愁云,老人孩子脸上的表情乐呵呵的。日子在太阳底下暖暖地持续着。
历史,终究是比碧溪岨的水来得快,也比青浪滩的浪来得猛些。温厚坚实的大山终于抵挡不过风雨的淫威。白塔倒了,渡船失了,一种莫名的变化越过翠翠的哭声,入侵梦中的茶峒。
边城的美丽在这里顿了顿脚,掸了掸衣上沾草带露的泥土,走向深山。
凡是走到这渡口的旅客,随着美的脚步倒退了去,必笑个不止,又若有所思。
边城之美是漂着水夹着桃杏花儿的。泊到渡口,便是爷孙俩儿烧茶的大缸,里面有时放了把当地的茶叶烟草,有时只是几截烧剩的柴苗。小翠翠在这水边所做的事儿只几样:渡船,家务,逗狗,歌唱。“爷爷,你唱,你唱!”小翠翠一下跃到船上,船驶至湖心,山间翠竹的空心里便回响起了老船夫沙哑快乐的歌声。
边城之美是城里大河上浆橹击水的淋漓。几十个健壮俊美的黝黑青年,头上缠着红布,摇着浆,激起不断的跃动水珠。岸上桥头尽是些好事真纯的居民们,彼此熟识了,摩肩接踵地笑着、跳着。一时间,除这河街外,方圆三五里八十里地的人家都上了锁,出门直奔吊脚楼里去了。
边城之美是二老那竹雀般的歌声。山头上月色下那两个真诚的青年,不分彼此地幸福着苦恼着。山下溪岸的草垛席上,憩着灵魂轻轻浮动的少女脸庞。无言却是最美,美在微微着恼的微笑。
边城之美,美在恋人无声的眼角,美在端午喧闹的竹楼。当这有声无声的规律性的交替被一声惊雷乱了秩序,一种深沉悲剧,就随着迅速上涨的河水连成一片,淹没了质朴的安宁。于是渡船没了,“要渡船”的那个年轻人不见了,剩下碧溪岨渡头茅屋里的杨卫兵和翠翠平静又“有些担忧”地望着星子,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似乎是老船夫弯弯曲曲的“粗卤”调子往原本透亮的两颗心中惨了点浑水,这一天真不顾一切的桃源式理想,夹杂入了不可抑制的深沉。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沈从文用笔把自己亲手塑造的一个个鲜美灵魂划入黑暗的覆灭时,白纸黑字上留下的,就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叹息。悲剧是一点点渗透成为悲剧的,正如城市里的现代文明一点点渗透进茶峒的流水。老实的湘西人民不自觉地抵制着被腐朽被侵蚀的命运:“即便是娼妓,也较之‘讲道德知廉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然而历史终究是万能的化学腐蚀剂,随着悲伤、麻木、忧愁一点点改变了小城的空气,一步步指向了翠翠的悲剧。
边城之美终于升华为悲剧之美,在扼腕叹息处令人肃然起敬。桃花源的理想代表消失了,不知是否还存在着新的桃源,是否还有新的刘子骥为保持天真的理想而“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是陶氏之悲,沈氏之悲,时代之悲。健壮的时代需要有人去不断寻找,不断思考;健康的社会不仅要有看月亮的人,更应有“妄想”守住月亮的人。边城之美是歌颂,是追悼,是批判,是无奈,也是呼吁:让人们在欣赏现代文明之炫目时,隐隐感到某种迷失在山野里的朴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