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公平的作文
1呼唤教育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组最近初了一份报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村学生在著名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少,为什么比例会减少?原因很简单――农村学生上不起学。我国高校高企的学费成了横在农村学生面前一道高高的铁门槛,迈不过去的农村学子,只能无奈地叠起录取通知书流浪于门槛之外做个“土馒头”。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国的高等教育竟逐渐变成了“贵族教育”的呢?据我所知,这股潮流大抵是从我国开始实行教育改革推行教育产业化时掀起的吧,“教育产业化”原本清心寡欲的学府一夜间被推进了市场的滚滚潮流之中不伦不类地挂上了“教育产业”的牌子,教育成了商品,大学成了产业,于是不得不跟着潮流跑,逐利性带来了高消费,一夜间害苦了农村里的穷学生。
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挂上了“产业”的名号,就负上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学校被迫要高效地把成果供给大市场竞争,要出科研成果自然少不了科研经费,产业化大潮下国家科研补贴这根弱苗哪能抵得住大规模竞争的重负?要得到更多的经费,更充裕的学校运作成本,最终还是不得不向学生要,高收费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每一个提倡教育产业化的人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那么说罪魁祸首仍是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到底应不应实行产业化?我们都应该想想教育本身的目的。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个很简单的概念。孔夫子带着他的门徒弟子,游历山川,指流逝的河水,发时光与生命之慨叹,他以自身的言行,凭一股“诲人不倦”的热诚,影响了无数追随他的学生,在华夏大地播下了千秋万代国学的种子,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物资匮乏,就是朱自清,冯友兰这样的教授,还和学生一起建宿舍垦菜地,在他们影响之下那一代学生,不但学术功底扎实,而且德馨如兰,这才是教育,才称的大写的“为人师表”,教育除了让人识字学知识,更重要是还须培育人的品格,而这就要求育人者自身的博大和厚德,可是“产业”和“逐利”是并生的,试问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如何保持育人者的纯粹?教育产业化用一纸薄薄的学费通知单挡住了农村学子奔往大学的脚步,这是育人么?我们的所谓“教育”除了让他们学会了“不公平”三个大字以外还给了他们什么?是的,我们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不公平。然后呢?范围是不是要扩展到社会的不公,生活的不公?那么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将会为我们的社会“育”出什么样的人?
教育产业化是市场化时代畸形的产物,教育不能够,也不应该产业化,起码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是这样,我们呼唤教育的公平,更希望市场给教育松绑,让它回复自己原本的模样。
2教育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公平
目前,我国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城乡和地区之间差距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困难;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的学费;地区之间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距。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书记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提高对教育公平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政府应当首当其冲,担当起责任。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资源配置职能,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尤其对贫困落后地区要做适当的政策倾斜,改变其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实现教育质量公平。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管理的监督力度,把教育公平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政府教育问责制度建设。
其次,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取消重点校,改革高考的招考制度,统一考试卷、同意分数线、统一分专业,打破高考的户口、身份和地区界限。使广大考生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第三,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用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进行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款制度、办学评估制度改革。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用法律给予调整和规范。坚决打击教育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纠正各种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行为。用法治精神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四,,建立教育社会救济制度,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政府一方面主动建立救济资金,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对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等各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减收、免收学费和进行生活补贴,来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第五,建立教育公平督导、监测和报告制度。定期进行教育信息公开披露。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调查和检测教育公平的现状、变化和影响因素,协调相关部门督导和评价各级政府部门推进教育公平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督导和评价结果。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民族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关键作用。消除歧视,建立教育公平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孔子说;“有教无类”。只有实现公平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局面,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持久的发展。
3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扣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地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转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只考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乎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维护教育公平分配正义。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制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的考生同台竞技,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和进步。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卓有成效地挖掘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并赋予个体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论高度,就必须努力推广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义的理念,让不同水平的人,不论是100的优生还是55分的差生,能享有同样的机遇去发挥自我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优生的培养,只是在一套相对公平的体制下,每个个体都能因自我的突破而获得嘉奖和鼓励。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奋发图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惩罚98分的优生和奖励61分的差生,都应在于培养共和国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级的道德追求,而不应一味鼓励高分而扼杀天性。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应当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质良好的公民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推动中国崛起!
4教育公平: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教育公平在现代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追溯这—价值舰念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人——古希腊哲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文明的圣人孔夫子,者附巴“教育公平”、“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有教无类”作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基础,但这一先人的理想,在近现代才开始成为社会变革目标;各国已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努力。
美国建国后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历经多年,大的举措就有公立学校运动、进步教育运动和免费学校运动等;日本的国民教育公平也经过了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完善;以色列把教育公平作为立国之本。
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号称尊孔的历代朝廷都没拿教育公平当回事,办学、读书多是民间行为一一私塾,学习是个人博取功名的私事,这一思维影响至今。国民教育制度的引入始自晚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大规模实施。社会动荡使得这—努力充满坎坷,纵有长足进展,仍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距,我们对实现教育公平所需作出的不懈努力要有准备。
可见,实现教育公平除了革新制度外,还需要教育乃至社会意识、理念的更新。爱每一个学生说易做难,不要说嫌贫爱富有违师德,就是把孩子分成聪明孩子、笨孩子,乖孩子、调皮蛋,好孩子、坏孩子也有悖于公平理念。笔者曾读到一篇教育言论,提及“如果一个孩子不擅长琴棋书画,但是他道德完备,就不是一个好孩子吗?”笔者想再问,如果一个孩子道德不完备,他就不是好孩子啦?道德完备能作为苛求孩子的标准吗?未成年的孩子,调皮、多动、搞恶作剧、不知深浅都是正常的,否则还黑教育干什么?把孩子从小就分层划等,那些被认为是笨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成绩不靠前、升学无望的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公正待遇,就被边缘化,甚至被排出主流,这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人生的戕害,对社会造成的隐患都是不可小视的。
实现教育公平也不是教育界一家的责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当年如果没有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没有马丁-路德·金牧师等志士付出血的代价,美国消除学校种族隔离制度就很难成功。同样道理,当今中国实现教育公平,也离不开缩小城乡差距、尊重劳动者等实现社会公平的系统工程。改革就意味着机会、资源的再分配,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这就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笔者曾发问,为什么许多家长抬头痛骂应试教育折磨孩子,低头又领着孩子报班加课,去钻营加分的门道?一位高学历的年轻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不兢是这样上来的吗?!”这类思维不破除,改革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5作文抄袭掀教育公平讨论:警惕打公平旗号制造不公
6月25日,20XX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在媒体刊出,受到读者欢迎,但其中一篇被不少网友“揪出”,指责其“抄袭”。
高考作文中有抄袭现象,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闻。有意思的是一些网友对抄袭作文的处理意见:一些人认为对抄袭作文应该重新打分,否则,就有失公平;一些人认为,不应该重新打分,否则,就有失公平。有趣吧?相反出发点却居然都是为了公平。
为什么重新打分才公平呢?网友的理由是,不改对老老实实自己写作文的考生就不公平。为什么重新打分就不公平呢?网友的理由是在高考中,抄袭作文的考生相当多,而对这些考生不可能都处理。对其他抄袭者不处理,只给这一个考生的作文重新打分,是极不公平的。
仔细分析,两者虽然都在说公平,但所寻求的公平是不一样的。一个在抄袭者与不抄袭者之间寻求公平,认为发现了抄袭者就要处理才公平。一个在抄袭者之间寻求公平。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
某县机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大约是企业退休人员的两倍,却又比市区机关退休人员少两千元上下。有人说,给县里机关退休人员增加退休金才公平。理由是同样在机关工作,在县里工作更辛苦,县里的机关退休人员不应该比市里的机关退休人员退休金低。有人说,给县里退休人员增加退休金不公平。本来,县里机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已经够高了,再大幅度地提高,那就更是扩大不公平。都在说公平,问题出在哪里呢?同样在于所寻求的公平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全国统一高考,并统一分数线这才公平。还有人说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某农民工与某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相遇。在聊天中发现,两人同年参加高考,且前者比后者考分高,但前者在某省参加高考,分数在当地的分数线之下,没有被录取,以后成了农民工;后者在某市参加高考,分数高于当地的分数线,被录取了,进了大学,后来成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你看,这多不公平?但也有人说,统一分数线肯定不公平。一些地方注重素质教育,一些地方只搞应试教育。统一了分数线,对注重素质教育的地方考生不公平。边远地区教学条件差,经济发达地区教学条件好,统一分数线,对边远地区考生不公平。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抽象地谈论公平,而要弄清楚公平的具体内容,弄清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公平,是在哪些人、哪些群体之间寻求公平。特别是在有几种不同公平的情形下,我们更要仔细地分辨,到底谁说的公平更符合理性,更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公平。我们还要警惕,有人故意打着公平的旗号掩盖不公平、制造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