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魅力作文
先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动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另有一半则得之于静。静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
静是一种成熟,一种素养和与内涵。那些动若脱兔者自然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但是他们缺乏静所拥有的耐心与毅力。动者善于行动,而静者善于观察,他们很细心,也很严谨,他们慢条斯理,举手投足间显现出大家风范。林黛玉的静纤尘不染,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令人欣赏,而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塑造的奇女子周芷若更是水仙般静谧深邃,令人沉醉。静比动更让人觉得舒服、自在,因为它散发的是一种成熟的魅力。
只有静心才能专注,正所谓静水流深。在岩石上形成的深邃的洞,那并不是汹涌波涛的功能。无论多大的力量,它永远也做不到。只有那一滴接着一滴的水滴,才有能力实现,它每日每夜安静地落在一点上,最终“水滴石穿”,这就是静者的专注所拥有的力量。心沉静下来了,心境则空灵,空灵则让人着力于一点,所以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卧龙山隐居,因为深山中没有世俗的喧嚣,他才能潜心学问,不受外界干扰。由此看来,心如止水能让人专注,专注则更容易事半功倍。
从静中能领略感悟人生真谛。佛家参禅,讲究“静”。所谓静,是指心界,而非物界的沉寂。从古至今,有不少追求人生真谛的人都是从静中才体悟到的,一杯酒,一盏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生活。这是陶潜的选择。一张椅子,一条湖,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畔静静地度过,这是梭罗的选择。而现如今,在终南山也有上千人过着原始的“隐居”生活。他们坐观云起云落,闲赏花开花谢,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着轮回的秘密。多么舒适、静谧的生活啊!这群人早已看破人生的意义,放弃奢华与繁荣,在静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当然,静的魅力虽大,对于有些人来说,却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拥有“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正因如此,它才能成为我们所一直追求的。
深吸一口气,感受静的气息所带来的魅力吧。
静之境有三,一曰外物之既静,人口缄默,环堵悄然,于是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此人所常谓之静也。其二者,为外喧物闹,而向静求诸异地,古之隐逸者然也。然静法之大乘而极至者,曰心静。当是时,丝竹虽嘈而不乱耳,人声虽杂而愈静,岿然不动,安步以当车矣。此三境,任得其一,则可受益无穷而尽尝其魅力也。
静之其一,见乎诸端。譬如学子参试,皆屏息凝神而阅题,默然以疾书,虽一针落地可闻也。考场之外,亦令行而喧止,意在营静以利学子也。人之与会,则语者立而谈,听者默然。至若体育赛、病房中,更不消说。彼童子觅表,人众声杂则无从获也;天色既暗,人倦而归家,则万籁俱静,表“自现”也!此皆谓得乎静之功。故曰得其境一免责井然而有序,其益自见矣!
昔者五柳先生恶尘网人境,致仕归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倦于外物喧闹而求静于造化天地也,可谓得第二境也。求得之静愈见其宝也。是故陶潜虽箪瓢屡空而晏如也,执杖耘籽而常乐。羁鸟归林,去五斗米以得静;池鱼归渊,别车马喧而清欢。五柳先生乃著文自娱,潜心品静;今之人方有其诗文之宝藏也。此见第二境之妙也。
然“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以其心境之宁,波澜不惊,故虽“结庐在人境”,犹可“而无车马喧”!苏洵尝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心若止水,则明辨细小之物;内得静法,可专注如激光,穿事越表,探得生之内核。
古之成大事者,非惟有旷世超人之才,亦必得心静也,开国者毛润之少时,尝携书往茶馆,择极闹处而坐,摊书阅文,欲以砥砺其志,修心静之法也。阅至精髓,则喧杂穿耳过,明义留心中。故方其领兵长征,虽时遇险境,常遭困苦,得暇,则独坐观书,专心致志矣。以其心静,炮火敌兵不可撼之也。卒建国,泽行神州,成万古功业!
清时公子纳兰容若,亦深谙静之魅力。随帝出征,万骑奔走,黄沙漫天。然既驻,则吟“夜深千帐灯。”妙词佳句,非惟其博学才丰,亦必得静也。倘遑遑欲归家,或汲汲于富贵升迁,口中所言,必颂人君之俗诗伪词,何以传诵至今耶?
静之魅力,如上所言,益处无尽。愿诸君寻而品之。林清玄谓:“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余谓:得静,则可共适造物之无尽藏也!
静水流深,不显不露静,以外观默默无闻的姿态隐藏着内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个“静”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禅意,富有魅力。
身静,方可心无旁骛;专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禅宗似乎是最早领悟到这一要诀的禅宗的必修课,也是入门功夫——坐禅,就要修行者身静入定,诵经冥想双目一闭,便将滚滚红尘、污垢尘埃尽闭于心门之外;身静入定,便不为外物所役而细品沉思 自印度莲花大师始,不少僧人在喜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饥餐荨麻,渴饮雪水,形容枯槁而终于“静”思得佛门真谛,成为一代高僧面壁,或思过,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静身如静水,不显不露,方能让思想纵横千里。
心静,方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单纯的身静,心中依然万念错杂,自然不可得道身静的同时,更要心静不去想那人间的纷杂,只将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静的冰凉怡人,放松精神而到了更高层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旧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苏东坡被贬黄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为他从不变的静中,悟出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静中修身悟道,在静中羽化登仙,在静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力量但他们还是保留着那份静,或许是习惯已成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们打破了沉默,你才惊讶他们的智慧与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慨《天龙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僧;助魏公子窃符救赵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门的一个守门人;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出茅庐之前也只是躬耕于南阳的农夫……他们往日的静正反衬出有朝一日力量爆发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静,那不是单纯的沉默,而是为了蓄积之后的爆发!
于是不难理解嵇康在面对前呼后拥,大讲排场来拜见他的钟会时,仍旧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炉火和铿锵的锤声中默默忙碌的举动圣贤的静,岂容俗世的嘈杂来打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年前的智者从深邃的静水中悟出了禅意这禅意并非不可言传,只是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呢?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静,纯粹而自然,却飘渺难以言喻。很多时候,我们都惊觉于周遭的安静。静的美妙,在于其合乎人心,恰到好处;也正因此,日陷喧嚣的我们对其深深向往。
在宁静中,我们才能听到心灵真实的诉求。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告诫那群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学子们:不要让外界的声音淹没你的内心。在这个充斥各种成功论、奋斗史词典榜样社会,能有几人愿意去倾听自己的内心?许多人每日庸庸碌碌换得一身疲惫,自以为是充实生活的本质;愿意多看几条微博也不肯一个人静一会。当静成为众口评论的境界时,其实它正远离我们。
在太平盛世里要求一份内心清净,已属不易。因此那些身处乱世的隐者更显传奇色彩。管(车各)、左慈、华佗,他们或许是《三国演义》里最具神话色彩的人物。在那个群雄并立的年代,武将谋士们都在大施拳脚以求留名于世时,他们却隐逸遁世,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许在他们眼里,再运筹帷幄的军师,再万夫莫敌的豪杰,不过是汲汲于名之辈。因为宁静,他们从容,足以在乱世里曳尾于涂中。
霍金在牛津大学研究宇宙爆炸起源理论时,一位负有盛名的博士为其理论取了一个漫画式的名称以表明自己的不屑。后来,霍金在与罗杰.彭罗斯的探讨中顿悟,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或许足够宁静,才能找到正确的声音,将人引入一片新天地。
古来那些死守善道、遗世独立的人,内心都是宁静的。他们宁静得淡漠了自己的私情,无视了身处的困厄,正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宁静胜过千言万语去宽慰自己。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最后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也许经战场官场洗礼一番后,孔明最怀念的,是遇见玄德之前,躬耕于南阳的日子。
身边的朋友们都说,以后有钱了,住到深山老林里,兴致好了去当徐霞客。是啊,我们都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要么世外桃源,要么面朝大海,宁静悠闲,与世无争。但无奈的是躲不过一个前提,现实注定我们要在世俗和喧嚣里翻滚一次才有宁静生活的权利。可是谁能言之凿凿我们不会在追寻的路上已经失去最初的向往?
佛语有言:静能生慧。所以,佛家提倡入定。入定,就是进入“静”的状态。说明“静”能产生心灵之悟,“静”能让人拥有智慧。这,就是静的魅力。
静以修身。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句。静,能够修养身心。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不惜浮华喧嚣,不重功名,在病重还记着要辞去三顶桂冠,换得一个自由身。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道德风范。丰富的学养,高尚的人格,把老人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串起了人生一个美丽的圆。
静能致远。钱钟书先生曾说过:“我叫钟书,我的一生都钟情于书。”钟情于书,是需要宁静的。所以,他静静地坐在书斋里,从宁静中获取智慧,从宁静中悟出生活的真谛。他和杨绛夫妻俩从容淡定一生,没有功名利禄的羁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是他一生的格调。但也正是在这种“静”,他们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静,成就了一代伟人高山仰止的风范。
所以,静,能修身,能养德。静,还能让人凝神定气,让心灵遨游。看过电影《一轮明月》,心中总有弘一法师静坐的影像,静,让法师进入了一个常人无可企及的空灵之境。心界空灵,物界沉寂,我们就能“精骛八级,心游万仞”,就能达到一个常人所不能达到的高远之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来攘往的尘世间,红男绿女追名逐利,心浮气躁。假若我们不宁静,那就经常为外物所役,就会丧失自己的本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林语堂先生曾说:“静默的群山,能给现代人以精神抚慰”。我们不能逃离于尘世之外,所以我们唯有守住心中的宁静,才能调节好自己的心境,才能做回真实的自己,才能修养身心,才能到达高远之境界。
当然,静并不是消极出世,不是隐居世外。而是积极入世后的一种心态,一种对功名、对喧嚣淡漠的姿态。它是人内心充盈的呈现,是人的思想魅力最集中的体现,这种魅力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魅力。静与闲也不同,闲人不一定能领略静的真味。
真正的静,能让我听天籁之音,能使我们悟心灵之道。静,是动后的心灵沉淀,是繁华世相的心灵皈依。静,魅力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