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
时间: 08-09
栏目:反思
这虚写部分则没有展开,但正是这虚写部分是人物描写中最传神部分,描写的精华之所在,没有了这虚写部分,人物描写就如同摄像馆里照身份证相片一般;“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这一句生动之处也在于“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这一部分的虚写,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这一句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的不在于前半句,而在于后半句的主观印象——“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我让学生自习看,学生看了很是服气,平常没有这样的区别开来,学生不能感觉到作家写的和自己写的重大的区别,我让学生观察班上的同学,尤其是班上比较低调的学生——因为平常写人写事的作文我大多要求写自己班上的——防止学生抄袭。依照刚才的要求:写出个性,抓住重点来写,学生开始纷纷观察班上其他的学生,彼此观察一会儿之后学生都笑起来了:原来平常觉得平淡无奇的同学的人的肖像,里边存在很多的玄机,比较一下眉毛比较一下嘴巴耳朵……学生们终于看出了不同的学生的特点……
另外一篇大作文也是写人物的,我要求模仿这一单元描写人物的课文中的某些技法来写,学生们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容易的事,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我规定在写完正文之后,要写明从那一篇课文学到了什么样的技法。学生纷纷叫起来了。我安慰说,写作不能一直熟练,有时需要“陌生化”,否则写作都在重复以前的技巧,是没办法进步的,要进步的话有时就要学进一些新的内容,至于学到什么,我倒是不做规定,只要能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甚至说只要朦朦胧胧感觉到一些新的写作技巧,比起不断地重复都是进步。
反思五: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我让学生自习看,学生看了很是服气,平常没有这样的区别开来,学生不能感觉到作家写的和自己写的重大的区别,我让学生观察班上的同学,尤其是班上比较低调的学生——因为平常写人写事的作文我大多要求写自己班上的——防止学生抄袭。依照刚才的要求:写出个性,抓住重点来写,学生开始纷纷观察班上其他的学生,彼此观察一会儿之后学生都笑起来了:原来平常觉得平淡无奇的同学的人的肖像,里边存在很多的玄机,比较一下眉毛比较一下嘴巴耳朵……学生们终于看出了不同的学生的特点……
另外一篇大作文也是写人物的,我要求模仿这一单元描写人物的课文中的某些技法来写,学生们不以为意,认为这是容易的事,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我规定在写完正文之后,要写明从那一篇课文学到了什么样的技法。学生纷纷叫起来了。我安慰说,写作不能一直熟练,有时需要“陌生化”,否则写作都在重复以前的技巧,是没办法进步的,要进步的话有时就要学进一些新的内容,至于学到什么,我倒是不做规定,只要能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甚至说只要朦朦胧胧感觉到一些新的写作技巧,比起不断地重复都是进步。
反思五: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