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时间: 08-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其逻辑性较强,理顺一条清晰的主线思路很重要。备课时我以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东北地区的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切题引入本课。这对于学生对本单元、本节书的理解是比较有利的。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科技等,其中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对于东北这一区域的自然特征了解欠缺,所以在分析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时就比较受局限,仅仅局限于预习课文时获取的信息,而缺乏自主性探究、拓展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课前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知识,讲课时应该比较容易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放收自如。

本课着重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4.3,读图分析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与农业发展的影响;图4.4,读图分析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图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能够依照设计的思路把握要点。图4.5,读图分析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难度就比较大,我在讲课的时候提示学生首先理解东北作为一个区域,在内部其自然条件是有差异的,本图是地形、积温、年降水量三个要素的组合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向东不同地方地形、积温、年降水量组合的差异,也就是自然条件差异,在自然条件差异下农业布局形成了平原地区耕作农业区、山地林业和特产区、西部高原的畜牧业区。这种提示加引导,层层深入的方式,比较容易学生接受,效果不错。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商品率高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其商品率最高的原因是什么?理顺这个思路对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引入未来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充分备课、提取主线、理顺思路、知识铺垫、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小结、穿插活动、讲练结合,是我这节课的讲课方法,从课后练习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二: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按预先的设计仍为1.5课时完成,实际教学中也是用1.5课时完成的。我在进行必修三内容的教学时,都特别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每节内容既然都是以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的,那么教学中首先要分析好案例,然后再由具体到一般,即由案例推广到规律,那么对案例的分析说法显得比较重要了,如果能把案例的相关问题分析清楚了,那推广到规律也就基本上是水到渠成了。例如前面讲到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的,其实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工作区都经历了鲁尔区的发展过程,即由繁荣到衰落,但鲁尔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实现再生的成功典范,我认为只要把鲁尔区的内容分析透了,那么以后再遇到传统工业区的问题,那就都是可以迎刃而解的了。

同样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东北地区的分析上。第一课时,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和P89图4-2-3。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引导的前四个问题: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特征,(2)地貌格局,(3)气候,(4)植被类型;2、东北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有哪些;3、区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4、东北农业布局有何特点。第一课时还组织学生讨论了小组合作探究题: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在第一课时中,我对于导学案中的这几个问题,我只是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只是形式可以更加灵活一点,比如对于第(1)、(2)两个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那么我立即追问,山环是什么山环,水绕是什么水绕,沃野指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就傻了,因为学生的习惯是看文字内容,而不喜欢看图,即使看了,也还缺乏正确而科学的读图方法和读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说出;而对于第(3)个小问题,在学生说出教材中的“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季风气候”答案后,老师立即追问,单纯从气候类型名称来说,东北区的气候类型名称叫什么?因为本节的内容是讲东北的农业生产的,而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所以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我又再问,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对于第(4)个小问题,我只问了两个小问题,东北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对应的分析于哪些地区?对于第2个问题,除了学生从教材中归纳出的几点外,老师特别强调东北地区的人均耕地多这个特点,因为这是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重要条件。在学生回答问题3后,我接着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主要有哪些?提示一是要从粮食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分析,第二是突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其商品率高。问题4只要学生按教材内容完成即可,没有必要多加强调。对于合作探究题强调在提高单产方面做文章,到此第一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反思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

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