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时间: 08-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以情境为切入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运用信息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本课有三大环节,一、“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二、“秦始皇解难题”,巩固统治;三、“秦始皇功与过”,评价秦始皇。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的评价有机串联起来。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前面两个环节处理较好,尤其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举措。创设情境、运用史料,解决疑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疑问的能力。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出现一些闪光之处。比如: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措施,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说明此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及目的。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具体的史实。而在第三环节,评价秦始皇。由于自身未能较好地把握学情,未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去评价历史人物,只是较浅地讲述了一下。类似于蜻蜓点水,是本课教学的败笔之处。 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运用历史资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教学过程中,甚至将一些较难的文言文资料翻译成白话文,既不改变历史的史实,也做到了让学生读得懂、看得明白。如“楚国商人的商旅历程”,就引出“驰道、车轨、语言、文字、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层层探究疑难,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以四大情境,贯穿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举措,令学生身如其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思考的多样性。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比如教学过程中,度量衡现在的使用,让学生感悟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好的明天。
通过此次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到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学信息,重点是准确把握学情,正确选好信息,并运用好信息。
总得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精选材料,用好材料,很关键。
反思二: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节课下来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高
我首先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影象资料。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二、通过情景假设法, 让学生感受历史,参与课堂
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如讲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一内容.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动画: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又如焚书坑儒,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放映课前搜集的“焚书”“坑儒”有关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分组讨论: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四、本课结尾部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反思三: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1、我对学生的活动组织不够到位,缺乏对课堂的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例如我在分析秦国统一六国原因时,分析到秦国地理位置,指出在西部时,当时学生在课堂中抛出一个问题,西部这么落后,为什么秦国经济却如发达呢?我就以屯田制来回答。同时,有一位学生提到秦国交通还发达,没有路障,四通八达方面来分析,而我没有加以点拔引导,还有分析中央集权时,讲到地方实行郡县制,我以秦朝开始确立,混淆秦朝和秦国的区分,导致学生知识性错误,缺乏科学性。
2、上课节奏上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我原来在讲到难点,落实重点方面原本打算让学生写秦始皇墓志铭,这里睡着一位...........
以此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但是很可惜时间不够,快下课了,我就把这个环节草率处理。所以我只是把评价历史人物的粗略理了一遍,没让学生消化。
3、要大胆地处理课件中不紧凑的教学材料,这样导致教学时间拖长,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本人教学统一货币时,牵强地把“货币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问题放入教学,导致拖长时间,影响教学。
由此可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无定法,但我们要关注生活,驾驭课堂教学,合理安排进度,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愉快中健康成长,同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了长足进步。虽然我这次上课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足。但是比以前所上的课来讲还是有进步的。我开始在上课想灵活安排课上的内容了。但是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灵活起来的。同时,我还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上得更精彩。
反思四: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和对“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同时也为了让突破对秦始皇评价的难点,同学结合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环节分设为三个层次,即:第一环节是“千古一帝打江山”,第二环节是“千古一帝解难题”,第三环节是“千古一帝功过谈”。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包括对秦始皇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串起来了。线索很清晰。先分析秦灭六车的原因和讲解秦统一的简单经过;然后展示秦统一后的疆域四个端点,找出秦朝疆域的四个端点以及当时秦朝的人口数量,说明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从而引出如此广博的疆域秦始皇如何去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即进入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运用历史材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让学生自然得出历史结论,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大量史料,同时教给学生读史料的方法,并把一些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关键之处给予点拨。如:对于秦统一的原因的分析,给出材料: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民有,各地的交往增多,联系加强,已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语)的局面;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和平;各国改革在程度上虽有差异,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得出“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语)。商鞅主持的深刻全面有成效的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战国后期,秦国政治上占有优势,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军队强锐天下无敌。得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秦王政不仅有“得志于天下”的抱负,并且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得出“秦王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等。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怎么做才能巩固统一呢?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五个难题,我们能不能帮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出示五个难题,分小组探究,同时告诉学生任务是:怎么办?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影响?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历史并不遥远,同时更加深了秦统一措施对今天我们生活的影响。在完成秦统一措施教学后,联系实际,想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从中体会会秦虽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总的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但切勿滥用,应根据学情,精选材料,用好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以情境为切入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运用信息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本课有三大环节,一、“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二、“秦始皇解难题”,巩固统治;三、“秦始皇功与过”,评价秦始皇。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的评价有机串联起来。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前面两个环节处理较好,尤其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举措。创设情境、运用史料,解决疑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疑问的能力。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出现一些闪光之处。比如: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措施,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说明此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及目的。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具体的史实。而在第三环节,评价秦始皇。由于自身未能较好地把握学情,未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去评价历史人物,只是较浅地讲述了一下。类似于蜻蜓点水,是本课教学的败笔之处。 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运用历史资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教学过程中,甚至将一些较难的文言文资料翻译成白话文,既不改变历史的史实,也做到了让学生读得懂、看得明白。如“楚国商人的商旅历程”,就引出“驰道、车轨、语言、文字、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层层探究疑难,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以四大情境,贯穿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举措,令学生身如其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思考的多样性。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比如教学过程中,度量衡现在的使用,让学生感悟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好的明天。
通过此次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到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学信息,重点是准确把握学情,正确选好信息,并运用好信息。
总得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精选材料,用好材料,很关键。
反思二: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节课下来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高
我首先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影象资料。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二、通过情景假设法, 让学生感受历史,参与课堂
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如讲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一内容.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动画: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又如焚书坑儒,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放映课前搜集的“焚书”“坑儒”有关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分组讨论: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四、本课结尾部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反思三: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1、我对学生的活动组织不够到位,缺乏对课堂的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例如我在分析秦国统一六国原因时,分析到秦国地理位置,指出在西部时,当时学生在课堂中抛出一个问题,西部这么落后,为什么秦国经济却如发达呢?我就以屯田制来回答。同时,有一位学生提到秦国交通还发达,没有路障,四通八达方面来分析,而我没有加以点拔引导,还有分析中央集权时,讲到地方实行郡县制,我以秦朝开始确立,混淆秦朝和秦国的区分,导致学生知识性错误,缺乏科学性。
2、上课节奏上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我原来在讲到难点,落实重点方面原本打算让学生写秦始皇墓志铭,这里睡着一位...........
以此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但是很可惜时间不够,快下课了,我就把这个环节草率处理。所以我只是把评价历史人物的粗略理了一遍,没让学生消化。
3、要大胆地处理课件中不紧凑的教学材料,这样导致教学时间拖长,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本人教学统一货币时,牵强地把“货币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问题放入教学,导致拖长时间,影响教学。
由此可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无定法,但我们要关注生活,驾驭课堂教学,合理安排进度,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愉快中健康成长,同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了长足进步。虽然我这次上课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足。但是比以前所上的课来讲还是有进步的。我开始在上课想灵活安排课上的内容了。但是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灵活起来的。同时,我还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上得更精彩。
反思四: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和对“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同时也为了让突破对秦始皇评价的难点,同学结合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环节分设为三个层次,即:第一环节是“千古一帝打江山”,第二环节是“千古一帝解难题”,第三环节是“千古一帝功过谈”。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包括对秦始皇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串起来了。线索很清晰。先分析秦灭六车的原因和讲解秦统一的简单经过;然后展示秦统一后的疆域四个端点,找出秦朝疆域的四个端点以及当时秦朝的人口数量,说明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从而引出如此广博的疆域秦始皇如何去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即进入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运用历史材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让学生自然得出历史结论,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大量史料,同时教给学生读史料的方法,并把一些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关键之处给予点拨。如:对于秦统一的原因的分析,给出材料: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民有,各地的交往增多,联系加强,已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语)的局面;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和平;各国改革在程度上虽有差异,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得出“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语)。商鞅主持的深刻全面有成效的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战国后期,秦国政治上占有优势,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军队强锐天下无敌。得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秦王政不仅有“得志于天下”的抱负,并且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得出“秦王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等。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怎么做才能巩固统一呢?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五个难题,我们能不能帮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出示五个难题,分小组探究,同时告诉学生任务是:怎么办?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影响?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历史并不遥远,同时更加深了秦统一措施对今天我们生活的影响。在完成秦统一措施教学后,联系实际,想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从中体会会秦虽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总的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但切勿滥用,应根据学情,精选材料,用好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