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实施方案(2)
时间: 08-28
栏目:方案
队伍承担毕业班新课程实施任务。
2、设备使用:电教设备、实验室、活动室保证实施各年级使用。
3、课改经费:实行经费倾斜,筹措资金优先落实新课程实施经费,保证新课程实施工作顺利进行。
4、后勤服务:后勤要为课改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五、实施措施:
1、师资培训。师资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必须将师资培训放到重要位置,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教学边提高”的原则。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抓好骨干教师培训,带动全员培训。使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等,掌握新课程的基本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等,让全体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1)组织教师参加全员通知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
(2)选派老师参加省、市、县、学区、总校各级培训。
(3)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研究,组织观摩新课改实录,结合教学实践,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
(4)校本培训。制定校本培训方案,以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教研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多种培训形式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2、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所以教师要围绕校级课题积极开展教研。校级课题:①《新课程评价标准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标准。②《校本课程研究》。研究目标: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③《新课程整合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个案研究。研究目标: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实施新课程,尝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①以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充分讨论,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形成合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整合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②加强集体备课建设。在我校目前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研意识,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主题、定内容,并如期上交有关材料,使每一个备课都能充分发挥出群体的优势。
③以备课组或者教研组开展“备课、说课、试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形成集体备课、集体上课、集体评课的教学模式。
④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结合我校课题《写好祖国的文字》,鼓励教师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发学生喜闻乐见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也鼓励老师们结合学科教学,创立辅助学科教学的新课程,并编制素材,形成课程教学的文本体系。初步积累实施新课程的实践经验,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⑤大力加强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与探索,开展新课程教学对外开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⑥鼓励并组织教师尝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学科教学,尝试制定各类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评价制度或评价手册。
(2)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努力使研究内容做精、做实,真正起到推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①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实现互动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强化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学习中,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是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意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②构建信息平台,切实推进普遍应用。努力构建信息技术平台,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得以整合,从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学习的工具。
③组织参观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老师们在赴外学习中体会并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④大力开展研究课活动,就各学科教学中的不同课型,探索符合“洋思”精神的教学模式,并反复实践,反复推敲,努力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⑤定期召开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⑥开展案例研究。通过对教学个案的研究,摸索出教学共性特征之外的个性特征,从而研究“课改”环境中学科教学基本模式基础上的各种变式。
⑦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实验教学的监控。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四优工程”:即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
4、以制度为保障,强化管理,保证实施。
(1)例会制度。利用每周一次的例会或者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与措施。并组织课改人员采用分析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认真研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2)月报制度。各学科组、教研组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典型案例、得失情况于每月底报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及时收集、整理、研究各种信息,反馈研究信息。
(3)研讨制度。要落实好每周的教研组、学科组教研活动,做到目的明确、任务落实、突出针对性。
(4)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发挥教师主体能动作用,努力使实验教师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5)激励制度。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搭建优秀教案、优秀课堂教学、优秀随笔和论文、优秀课件等的展示平台,并对课改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
方案五: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要求及上海市教委2011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延安初级中学在继承并发展学校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贯彻“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办学传统和“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坚持构建“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课程特色,努力探索符合“延安人”人格培养要求的课程。
在“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引领下,学校不断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以创设“一流课程,精品课程”为抓手,积极思索并构建“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系列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课程管理、开发模式,从而整体优化学校课程品质,提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以德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将通过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开发优质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和学习时空的拓展,并形成有效的课程管理、开发及运行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具有延安初中特色的课程实施计划,逐步完善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学校课程框架,继续深化“分年级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的教学研究与行动实践,真正贯彻“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追求。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具体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环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两纲”。使延安初级中学的学生具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坚持学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 ,成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高素质的‘延安人’”。其具体表现为:
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上海城市精神和延安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②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③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④关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个性。
2、教师发展目标
整合校内外多方有利资源,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开拓创新,适应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区域属性的发展型教师队伍。通过教育教学的研训,把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教师队伍和谐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一支骨干教师、区域专家队伍,为学校发展储备力量。
3、课程建设目标
传承“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综合化”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特色。以学生、教师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课程结构:
1、三类课程:
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
①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国家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②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地方)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③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依托“阅读领航”项目在学校开展延安初中“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计划。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习领域:
①领域:
共有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与健身、艺术、技术、综合实践八大学习领域。
②科目:
设置语文、英语、数学、思想品德、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身、音乐、美术、艺术、劳动技术、信息科技、心理、篆刻、书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科目
③模块或主题:
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
四、设置原则:
1、体现课程的严肃性
加强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着力体现学校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开齐开足三类课程。
2、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三类课程间要注重有机整合,在学科知识传授、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要着力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效综合。
3、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在执行国家、上海的课程计划和标准的同时,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丰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
4、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课程的设置要着力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既要考虑社会热点问题,又要考虑到时代特色及国际化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彰显“多元智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对师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广大空间。
2、设备使用:电教设备、实验室、活动室保证实施各年级使用。
3、课改经费:实行经费倾斜,筹措资金优先落实新课程实施经费,保证新课程实施工作顺利进行。
4、后勤服务:后勤要为课改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五、实施措施:
1、师资培训。师资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必须将师资培训放到重要位置,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教学边提高”的原则。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抓好骨干教师培训,带动全员培训。使教师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等,掌握新课程的基本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等,让全体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1)组织教师参加全员通知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
(2)选派老师参加省、市、县、学区、总校各级培训。
(3)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研究,组织观摩新课改实录,结合教学实践,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学。
(4)校本培训。制定校本培训方案,以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教研组学习、讨论、座谈等多种培训形式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内容:①新课程标准解读;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
2、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导向,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所以教师要围绕校级课题积极开展教研。校级课题:①《新课程评价标准研究》。研究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标准。②《校本课程研究》。研究目标: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③《新课程整合研究》。研究目标:新课程走向融合、开放和发展,使师生的生命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④个案研究。研究目标: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实施新课程,尝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①以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充分讨论,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形成合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整合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②加强集体备课建设。在我校目前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研意识,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主题、定内容,并如期上交有关材料,使每一个备课都能充分发挥出群体的优势。
③以备课组或者教研组开展“备课、说课、试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形成集体备课、集体上课、集体评课的教学模式。
④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结合我校课题《写好祖国的文字》,鼓励教师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发学生喜闻乐见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也鼓励老师们结合学科教学,创立辅助学科教学的新课程,并编制素材,形成课程教学的文本体系。初步积累实施新课程的实践经验,积累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
⑤大力加强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创新与探索,开展新课程教学对外开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⑥鼓励并组织教师尝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结合学科教学,尝试制定各类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评价制度或评价手册。
(2)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课改”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努力使研究内容做精、做实,真正起到推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①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实现互动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强化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学习中,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二是转变学习方式,要构建意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②构建信息平台,切实推进普遍应用。努力构建信息技术平台,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得以整合,从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学习的工具。
③组织参观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老师们在赴外学习中体会并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④大力开展研究课活动,就各学科教学中的不同课型,探索符合“洋思”精神的教学模式,并反复实践,反复推敲,努力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⑤定期召开教学模式专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⑥开展案例研究。通过对教学个案的研究,摸索出教学共性特征之外的个性特征,从而研究“课改”环境中学科教学基本模式基础上的各种变式。
⑦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实验教学的监控。组织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四优工程”:即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
4、以制度为保障,强化管理,保证实施。
(1)例会制度。利用每周一次的例会或者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与措施。并组织课改人员采用分析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认真研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2)月报制度。各学科组、教研组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典型案例、得失情况于每月底报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及时收集、整理、研究各种信息,反馈研究信息。
(3)研讨制度。要落实好每周的教研组、学科组教研活动,做到目的明确、任务落实、突出针对性。
(4)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发挥教师主体能动作用,努力使实验教师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5)激励制度。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搭建优秀教案、优秀课堂教学、优秀随笔和论文、优秀课件等的展示平台,并对课改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培训。
方案五: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要求及上海市教委2011学年度学校课程计划,延安初级中学在继承并发展学校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贯彻“老老实实办学,呕心沥血育人”的办学传统和“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坚持构建“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课程特色,努力探索符合“延安人”人格培养要求的课程。
在“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引领下,学校不断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以创设“一流课程,精品课程”为抓手,积极思索并构建“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系列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课程管理、开发模式,从而整体优化学校课程品质,提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以德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将通过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开发优质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和学习时空的拓展,并形成有效的课程管理、开发及运行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具有延安初中特色的课程实施计划,逐步完善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学校课程框架,继续深化“分年级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的教学研究与行动实践,真正贯彻“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办学追求。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具体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环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两纲”。使延安初级中学的学生具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坚持学做“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 ,成为“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的高素质的‘延安人’”。其具体表现为:
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上海城市精神和延安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②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③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④关爱生命,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个性。
2、教师发展目标
整合校内外多方有利资源,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开拓创新,适应于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区域属性的发展型教师队伍。通过教育教学的研训,把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教师队伍和谐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发展,形成一支骨干教师、区域专家队伍,为学校发展储备力量。
3、课程建设目标
传承“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综合化”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数学特色,科技见长,人文相济,和谐发展”的学校课程特色。以学生、教师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课程结构:
1、三类课程:
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
①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国家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②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地方)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③探究型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依托“阅读领航”项目在学校开展延安初中“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计划。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习领域:
①领域:
共有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与健身、艺术、技术、综合实践八大学习领域。
②科目:
设置语文、英语、数学、思想品德、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身、音乐、美术、艺术、劳动技术、信息科技、心理、篆刻、书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科目
③模块或主题:
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且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
四、设置原则:
1、体现课程的严肃性
加强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着力体现学校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开齐开足三类课程。
2、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三类课程间要注重有机整合,在学科知识传授、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要着力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效综合。
3、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在执行国家、上海的课程计划和标准的同时,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丰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
4、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课程的设置要着力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既要考虑社会热点问题,又要考虑到时代特色及国际化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彰显“多元智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对师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广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