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2)

时间: 08-20 栏目:反思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反思五: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以前教角的度量时,经常的做法是老师来介绍量角器,讲解量角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点重合、边重合,怎样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还是有学生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把量角器中所有的构造信息一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是一筹莫展,如果能突出它的生成过程,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形成建构,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一、在探究中深化体验。

对学生首先要明白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实质,即把一个不知道度数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起来,通过量角器上的度数读出未知角的度数。 而要把两个角重合起来的的关键是顶点重合,边重合。所以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时候,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深化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从而渗透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深化对量角器的认识,我让学生用半圆折角,虽然用一个半圆来折角有很多种折法,但学生的常规思维通常是对折,折出一个直角,而量角器上学生最容易找到的也是直角,所以我就抓住这一个直角入手,从折直角开始,对折再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1度角的大小,更让学生体会到半圆上的角,顶点都在一个位置,也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到要把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

如何读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另一难点,这节课我利用学生描的角,从直角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索读度数的方法。90度学生很容易看出来,然后是两个开口不同的60度角,借助这两个角的比较,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让学生的认知从表面的肤浅的感知到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自我修正,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认知,从而突破读度数这一难点。

有了前面的体验与认知,分散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即把一个量角器一步一步展现给学生,这时我们再把量角器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用量角器来量一个角的度数,所有的方法都水到渠成,不需要老师特别的讲解与强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