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时间: 08-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之后,感慨很多。本节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备课非常仔细。但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及内容的协调上就不是很好。
此部分是两课的内容,因为课时紧张,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两课的内容,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课堂容量的增多增加了知识巩固的难度,也给课堂练习带来了麻烦。比如前面二战的开始、扩大及进一步扩大就讲的非常详细、充足,但在后面二战的转折和结束时,却显得有点局促,感觉进行的有点快,所以有的学生就反应的不是很快,使得我的讲课也有些被动。结果很显然,当堂检测时间很少,有的班甚至没来的及,这势必对下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压力,细想想,应该跟分成两课讲的效果差不多。可以说这也成了本节课的一大遗憾,只能在下节课再次补充并强调了。
希望在以后的上课中,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使得自己的课能够得到改善。
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课件来上这节课。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理论,也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也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下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缺憾的地方。我首先来谈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讲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使学生能迅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把他们看成是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让他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对二战进程中的全面爆发、扩大及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研讨与总结,这都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完成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
3、整节课总共是设计了四道动脑筋的思考题,比如,对二战爆发原因和战争性质的讨论,我都是尽可能发挥学生们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分组讨论、归纳与总结,作为教师的我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起到学生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这样的讨论题由师生共同探究来完成,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4、整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在课堂中对一些学生的大胆言论我也不妄加评判,而是由学生们自己去评论,这样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各抒己见的研讨气氛。另外我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兴趣。
5、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情感化教学,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求异、求新与创新。比如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和其他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赞赏,即使有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予以否定,而是作为问题留给学生在下课继续讨论。
以上就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在课上对有些问题的探究、分析还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和很具体。这是我的一个值得缺憾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弥补这个遗憾。但通过练习可以看出我还是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它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我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发扬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反思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上完这节课之后,感慨很多。本节课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备课非常仔细。但还是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及内容的协调上就不是很好。
此部分是两课的内容,因为课时紧张,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两课的内容,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课堂容量的增多增加了知识巩固的难度,也给课堂练习带来了麻烦。比如前面二战的开始、扩大及进一步扩大就讲的非常详细、充足,但在后面二战的转折和结束时,却显得有点局促,感觉进行的有点快,所以有的学生就反应的不是很快,使得我的讲课也有些被动。结果很显然,当堂检测时间很少,有的班甚至没来的及,这势必对下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压力,细想想,应该跟分成两课讲的效果差不多。可以说这也成了本节课的一大遗憾,只能在下节课再次补充并强调了。
希望在以后的上课中,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并使得自己的课能够得到改善。
反思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教材中有些地方的编排显得突兀,例如没有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为什么纳粹德国军队在侵略扩张中战果辉煌,它的战术思想—闪电战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学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待任教者对教材重新开发。既要解决大容量的教材内容在一节课完成,又要帮助学生理解一个个疑问,我想到用课件来上这节课。制成的课件在每个班上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改,在教研组的公开课上,总体达成了教学目标。不过,我觉得有几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用的历史文字资料要注明出处。在教学中,为了学生能理解有些历史内容,我引用了一位德国基督教牧师马丁.尼默勒写的诗,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的话。在课件制作时,我曾想过在这些历史文字资料末尾注上出处,但在班级上的时候我发现历史文字材料字号小,后面同学看不见,字号必须放大,这样一来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无法标资料的出处。然而历史学科的根基是“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以后教学中,我打算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标明引用历史文字材料的来源。
二是教学中用的历史漫画必须介绍具体点的引导资料。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纳粹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我用了一张描绘希特勒抱着地球的漫画,在交代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背景时,我引用了一张希特勒与斯大林隔着一个死去的波兰士兵互相脱帽敬礼的漫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两幅漫画时,尽管我做了点介绍,但学生的反应一般,怎么向学生讲解历史漫画,既不能介绍太简单,学生不理解,又不能说透,学生失去自我思考的体验,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改理论,也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也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下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课后反思,这里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缺憾的地方。我首先来谈谈值得肯定的地方:
1、在讲新课之前,我先复习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使学生能迅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还给了学生,把他们看成是课堂中的真正主人,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让他们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对二战进程中的全面爆发、扩大及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研讨与总结,这都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完成对教材中知识的掌握。
3、整节课总共是设计了四道动脑筋的思考题,比如,对二战爆发原因和战争性质的讨论,我都是尽可能发挥学生们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分组讨论、归纳与总结,作为教师的我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起到学生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的作用。这样的讨论题由师生共同探究来完成,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与互动。
4、整节课的教学中也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真正作到了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在课堂中对一些学生的大胆言论我也不妄加评判,而是由学生们自己去评论,这样形成了一种热烈积极、各抒己见的研讨气氛。另外我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兴趣。
5、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采用了情感化教学,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求异、求新与创新。比如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的讨论,有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此我和其他学生都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赞赏,即使有些不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也不立即予以否定,而是作为问题留给学生在下课继续讨论。
以上就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时我也有一些缺憾的地方:在课上对有些问题的探究、分析还不是很充分、很到位和很具体。这是我的一个值得缺憾的地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弥补这个遗憾。但通过练习可以看出我还是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它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希望我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发扬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反思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