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2)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我选择了前不久刚刚发射的神州七号,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在太空领域的探索,而一百年前我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探索,那就是——辛亥革命。结尾时我讲:尽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尽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式由于这种精神我们祖国才日益走向强大。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思想性就很明确,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

三.巧妙利用课本剧来化解教学难点。按照课标,本课知识难点是如何理解《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缘故,加之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所以《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为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剧:学生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会《临时约法》下总统与皇帝的区别,学生通过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给中国政治民主化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生方法。按照新课改,历史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因此历史教学“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即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进入导入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一场运动或一场革命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掌握?从学生的思考中总结得出,要从背景、经过、评价三方面来分析课本,当学生在探索辛亥革命的进步性时,我又启发学生剖析一个社会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习俗四个角度入手。学生在这堂课中收获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思路。

尽管这堂课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教师语言幽默,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重视课堂的生成,但瑕不掩瑜,客观地讲,作为一名从未上过新教材的老师来讲,这堂课还存在诸多的遗憾:

1.没有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新课改强调打破学科的学限,很多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作为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使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学生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历史,从而充分发挥历史的魅力。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许多优秀作品,如《祝福》、《药》、《阿Q先生》等这些学生比较了解的作品可以很好的作为史料,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通过这个遗憾,我也发现要适应新课改,教师必须读书,而且是广泛的读。正如苏联教育家所讲的:“每日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改变人生。

2.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不充分,教师代讲的还是太多。

3.语言不够精炼,太啰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这堂公开课,从深知自己的不足。


反思五: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第三课,本课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正确的评价,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过程。辛亥革命涉及到了向西方学习,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比维新变法运动又深入了一层,因此有些难度和深度。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一、比较成功之处

1导入成功。为了吸引学生,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见闻作为切入点,采用了大家喜欢和熟悉的幸运52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课堂环节完整,注重学法指导。本课分导入新课——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小节本课四个环节完成。我采取了小组分别完成一个任务的办法进行,提倡各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在突破学习难点时,我运用了讨论法,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填表的形式。填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捕捉有用信息。通过列表对比,能加强记忆。本课关于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采取指导学生制作图表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对此问题当堂牢固地掌握了。并且边学边动手,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4、重视补充一些视觉材料。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事先将准备好的视频材料告知了分管的小组,让他们有取舍的运用。根据视频材料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概括、提炼、分析能力。

5、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本着这一原则,我适时地组织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

本课虽能做到提纲导学合理,紧扣重点难点,课堂环节完整,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1)要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升华。本课可联系前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看到中国各个阶层从不同的方面,都在为解救中国的危机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任务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要经过几代人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成功的。(2)就是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完善自我的授课能力,严格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更多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创设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高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课堂。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