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反思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反思

我在实际教学中,体验到“基于问题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再辅以开放式的作业形式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史学功底和随机应变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要求很高,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教学技术、与学生俱进;老师在执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探讨的方向和程度,在时间的把握上要能够灵活控制,对学生的热情要给予保护,及时发现闪光点,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注意全班同学活动的平衡,控制整个课堂探讨问题的进度、广度和深度。相信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本质!


反思二: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也能通过材料思考问题,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和思考内在联系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同时这节课所学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贴近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也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我将本堂课的模式定位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阅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成功感,本堂课的教学贯彻了以上几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丰富,探究的问题比较多,在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模式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全面地呈现课堂内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比较短,或者是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是先一步进行解答,探究的效果事倍功半;或是浅尝即止,缺乏对问题更深入的发掘和探讨,如蜻蜓点水,显得空泛,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仍然是以师生互动和展示材料居多,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实际效果上看,都差强人意,这是这一堂课最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反思三: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宋代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为达到这个目标。我创设了一个跨时空旅游的情境,以宋代社会风貌为主题,衣、食、住、行、娱乐、节日为分类。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锻炼他们通过图片、资料和上台进行阐述的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设计框架下,我进行了多次和改进,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够充分

我曾得意过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却没能让这一特点成为我的“亮点”。整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尤其是刚开始选择衣服部分。但学生的表现并没有为课堂加分,看起来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现在想起,原因有二。一是课前预习搜集整理资料不够充分。二是课前没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虽然说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但是若教师能给他们建设性的指导,比如告诉他们要从哪几个方面找到宋代服饰的资料以及语言上要注意的事项,这样他们的活动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课堂氛围没有贯穿始终

这堂课应该是一节轻松的课,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宋代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到乐趣,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做广泛而趣味盎然的对比。而我却没能很好地做到,尤其是“住”学生表现有点平淡。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图片没有立体建筑。其实如果联系关于宋代的电视剧中的有关人物的住房去说,我想这里会是本课的一个小高潮。

三、多媒体应用不够熟练

在我的幻灯片中,几个探讨的问题恰好遮住了相关的图片,造成图片作用失去的遗憾。还有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导音频效果没有放出来。使课堂起点有一点压抑。

总之,我在讲授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敬请同行多多指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