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

时间: 08-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如: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学生能一下想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有,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笑过之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学生能很快联系到高度集中造成的民主法制的破坏。这样,学生为兴趣所牵,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认识到个人在发展中,也要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法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反思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

今天讲《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个班用了三个课件,效果都不理想,郁闷。可能与不是自己原创的有关吧。说句实话,自从当班主任之后,自己做课件的机会少了很多,大部分都是网上下载,要不就是同事的。没有以前只教课时用心了。心思都放在了班级管理上。可是班级管理也不突出,有时怀疑自己的能力,心很烦。鱼和熊掌都没得到。下边就谈谈我这节课的思路吧。

一、课标内容标准: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二、细化教学目标:

1.自学教材能说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和失败的相关史实。

2.能说出邓稼先、王进喜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3.通过合作探究认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失误的原因,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教训。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第三课,前面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颁布宪法等,这些是进入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背景。而此后的第7课《文化大革命》是本课中所讲到的“左”的错误思想的延续和扩大。所以讲清楚这节课关系上下历史的内在联系。

四.学情分析:

这段历史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从父母、媒体、课本以外接受到的信息很有限,是学习的障碍之一;其次是这节课怎么讲清国家发展的规划和领导决策与民众的关系属于比较宏观、偏理论性的,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以英语单词“discovery”导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体现了英语与历史的联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始新课的学习。

2.重点强化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答案,个别展示。在此基础上强化记忆。

3.难点突破

(1)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探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经验教训。

(2)通过视频和图片、口号等感官接收的信息与现实的矛盾分析中,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4.课堂小结

通过在数轴上对十年探索的过成的总结,既起到对课堂上新学的知识的归纳总结作用,又是一次较好的解题练兵的好机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此时期的特点:曲折中前进。

5.互动与参与

通过模拟《感动中国》栏目的活动,增强课堂学生的参与性,把学生课堂生成性的成果(包括知识性的了解杰出人物事迹;能力的提高,就是归纳、概括、、文字整理、表达等能力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意识等)最直接的表现出来。

6.课堂巩固

抓住要点,体现课标的内容目标要求,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联系中招,题型多样化,既有选择又有材料解析。

六、课后反思:

1.语言不够精炼,过渡不够自然,缺乏鼓励性语言。

2.学生齐答的情况较多,不利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再设置“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改进?”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知错就改、实事求是的品质。这样经验教训不会很凸,学生就会很自然总结出这一点。

4.自主学习的问题设置的太粗,在细些效果会更好。


反思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注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在执教《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因为本课的重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情况,有的同学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打油诗:芝麻赛黄豆,黄豆像地瓜,地瓜像玉米,玉米比人大。这是明显的浮夸风。有的说:在各村成立的生产队,每天干活时由队长组织一起出山,一起劳动,中午时一起到食堂吃饭,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所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农业产量也大大降低。由于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习兴趣,所以学习效果较好。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历史,我觉得这样才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不但使学生对本知识点加深了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头导入部分,我利用国旗“建国60周年成就”和视频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学习中共八大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中共八大召开的国际、国内背景。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中共八大的视频资料,接着让学生叙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让学生明白八大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的。通过提问“中共八大的路线是否在以后的实践中坚持下去了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是后边讲完失误,我却没有强调:在后来的实践中,党偏离了八大的路线。

第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出现失误的原因是本课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互相交流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接着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直观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后,出示一些具体的数据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产生这一严重失误的原因以及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通过学生自己讲表现,提疑惑,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这一问题,突破了难点。

第四、对本课涉及到的模范人物的介绍,我的想法很好,通过给出的具体感人的事迹,让学生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调动其积极性。但是由于前面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用时较多,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仓促。

第五、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知识要点。但是对失误原因的探究中,只有半数学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看视频、看热闹的阶段中,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较差。这也是自己在课前准备不够,没有想办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虽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对所选图片、视频资料进行了非常精心地筛选,但还是有运用不当的地方,今后在史料选取方面还应该多下功夫。

这次锻炼使我有很大收获,从备课、课件的制作、史料的选取到上课再到对学情的把握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取长补短,争取更大进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