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时间: 07-30 栏目:反思
反思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本学期,在学校组织的研究课活动中,我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历史研究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课堂环节上共进行课前自评(复习上节课《三大改造》的内容)、出示学习目标、自学导学、课堂研讨、当堂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本着“先学后教,导学精炼,问题教学,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自学环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解决了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中共八大的时间、内容、1958年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等基本内容。在课堂研讨环节,通过教师出示材料,集中解决了为什么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我们应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怎样的教训?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在研讨中,学生相互合作,教师积极引导,通过历史故事“小建国的一天”化解了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理解的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自2002年,中央电视台把“感动中国”的栏目搬上银屏以来,我们不仅收获种种感动,更感到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为十年建设时期的英杰楷模颁奖,并写下恰如其分的能体现他们精神的颁奖词。”不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了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最大的收获就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之处就是学生的小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反思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出;教师要注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有效教学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在执教《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因为本课的重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情况,有的同学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打油诗:芝麻赛黄豆,黄豆像地瓜,地瓜像玉米,玉米比人大。这是明显的浮夸风。有的说:在各村成立的生产队,每天干活时由队长组织一起出山,一起劳动,中午时一起到食堂吃饭,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所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农业产量也大大降低。由于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习兴趣,所以学习效果较好。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法,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历史,我觉得这样才真正体现课改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不但使学生对本知识点加深了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头导入部分,我利用国旗“建国60周年成就”和视频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学习中共八大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中共八大召开的国际、国内背景。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中共八大的视频资料,接着让学生叙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让学生明白八大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的。通过提问“中共八大的路线是否在以后的实践中坚持下去了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是后边讲完失误,我却没有强调:在后来的实践中,党偏离了八大的路线。

第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出现失误的原因是本课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互相交流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接着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直观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后,出示一些具体的数据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后果、产生这一严重失误的原因以及从中应该吸取的教训。通过学生自己讲表现,提疑惑,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从而解决了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这一问题,突破了难点。

第四、对本课涉及到的模范人物的介绍,我的想法很好,通过给出的具体感人的事迹,让学生写颁奖词的形式来调动其积极性。但是由于前面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用时较多,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显得仓促。

第五、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知识要点。但是对失误原因的探究中,只有半数学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看视频、看热闹的阶段中,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较差。这也是自己在课前准备不够,没有想办法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虽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对所选图片、视频资料进行了非常精心地筛选,但还是有运用不当的地方,今后在史料选取方面还应该多下功夫。

这次锻炼使我有很大收获,从备课、课件的制作、史料的选取到上课再到对学情的把握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取长补短,争取更大进步。


反思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反思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

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如讲“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我为学生收集了这样一些故事:“看到美术展览馆中亚当和夏娃的油画时,英国人说那是英国人,男士有吃的东西总先让着女士;前苏联人说那是苏联人,穷的衣服都穿不上,还以为自己在天堂呢。”提问学生这反映了前苏联的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出,苏联人搞社会主义建设时,虽然思想上积极,但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容与形式脱离太远。

再比如: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