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时间: 07-09
栏目:反思
反思一: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本单元生词较多,对话篇幅较长,牵涉到的句型也较复杂,此话题在生活中运用不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的开始听了《go to school 》这首歌,目的是引出课题: asking the way ,并让他们理解 way 这个单词。接着教会他们问路的句子: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How can I get to … ? 出示地点,练习问路。导入新地点 history museum / post office .出示城市地图,学习指路 的短语和句型。
课文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前言、正文。通过听说读写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分为两课时,效果更好一点。
第二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为学生创设情境,预想到学生对于指路左右的辨别不清,故将教室布置成街道的形式,做好地点的摆设,让他们来问路,(公 园,公厕,博物馆,购物中心,学校等的路)。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关键是有话可说。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开口之前老师先做示 范,同时注意知识的互动、和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农村的学生对stop难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能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理 解和运用。还有,在第几个站台 和几站路也会混淆。可以选择步行Go along …..and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crossing. 也可以乘车去 You can take bus No…. get off at the …. stop
本课的教学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于turn right / left , on your right / left 难理解需要加强指导。
反思二: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时间还是比较紧张。在复习环节中,为了节约时间我只是出示上一课时中学习过的单词,让学生朗读复习。但是最后的笔头语法练习题目还是来不及做。
本来在备课时,预测到了课后练习中and get off at the third stop.中at the third stop是一个难点,因为文中只有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Only two.学生不会用the third这样的序数词。因而在预设时我设计了一句You can get off at the second stop. 放在Only two 后面。引出这样一个语言点,同时进行简单的教授与讲解,以此降低练习难度,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急于赶时间,一时之间竟然忘了加这样一句,也没有贴出词组,直接就引出再下面的内容了。因而在做练习时有较多的同学出现了这个错误。看来有时英语课上是需要面面俱到,一个都不能少。
在学习课文对话时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的,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ich bus can he take? 学生通过听录音都能回答上来。而且通过这样的设计,在练习时我故意设计了一道对画线部分提问的句子:I can take bus No. 7 to get to school.。因为有了课文中的预设,因而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的做出来,效果较好。其实高年级的英语涉及到了较多的语法知识,有许多地方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较深的语言点,而教学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重点。
最后让学生通过黑板上老师所出示的提示句,同桌看地图编对话这一环节上,学生表现的很踊跃。甚至连一些平时基础一般的同学都能比较流利的与同桌对话,效果较好。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课上的比较赶,因而朗读的时间不多,这些使得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没能当堂流利朗读课文。
反思三: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以前在新教一个单元时都会以每个单元的B\C板块为第一课时,总是先教单词、句型然后在教A部分的课文。从来不敢先上A部分,(尤其是高年级)总认为A板块太难,生词、句型较多,怕学生不会读,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怕学生学不会。总之顾虑重重,不敢突破。即使在进行A板块教学时也总是不放心学生,总想面面俱到,就怕学生不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逐步体现整体教学的理念,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南京市小学英语教学课改的推进,A板块学的研究成了重点。通过学习,我明白A板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来培养学生的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单词句型都在A板块教完、教会,一些句型、结构方面的知识点可以在其它板块的教学中讲解。
于是,从上学期开始我就改变了我的教学安排,每次新上一个单元时,我都会先上板块。并且在上之前我会认真地思考备课,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课件。每一次,只有当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利明确的教学思路时,我才会上课,边教学边反思,逐步理清了A板块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一学期下来,我再教学A板块时,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些顾虑与担心,终于可以突破以前陈旧的教学思路了,同时教学中也多了一份自信。
6B Unit3 Asking the way这一课可以说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比较难的一篇课文,里面生词很多,句型也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但这次我在进行这课教学时仍然坚持先上A板块的课文。课前,我根据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况制作了课件,在导入阶段通过谈话的形式先渗透了相关指路的句型Go along … street, and then turn … at the … crossing. 等,稍微化解了课文学习的难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一边阅读理解分析课文,一边学习了课文中一些生词。最后整节课上下来学生也并没有感觉到很困难,但由于我班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最后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拓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于是我就在第二节的时候结合A部分的内容设计了语言运用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这样本单元教学教下来之后,我反而觉得比以前要上的轻松,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往届学生学习效果要好。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一提到问路、指路,他也能立刻说出相关的语言。
反思四: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本单元特点:生词较多,对话篇幅较长,牵涉到的句型也较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我灵活处理教材,适当调整板块。第一课时先教B和C部分的“指 路”句型。第二课时教B,C,D,教“问路”并巩固“指路” 。第三课时再来学习A部分就很简单。为达到预期效果,本单元的教学我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 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一个平台. play a game中的听一听,做一做,说一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复习巩固了旧知序数词的内容,为新课的教授做了一些铺垫。同时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并利用旧知Where is?来引出Go along …..and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 crossing.
2.创设情境,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我预想到学生对于指路左右的辨别不清,故将教室布置成街道的形式,来问路(去公 园,公厕,博物馆,购物中心,学校等的路)。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关键是有话可说。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开口之前老师先做 示范,
本单元生词较多,对话篇幅较长,牵涉到的句型也较复杂,此话题在生活中运用不多,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的开始听了《go to school 》这首歌,目的是引出课题: asking the way ,并让他们理解 way 这个单词。接着教会他们问路的句子: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How can I get to … ? 出示地点,练习问路。导入新地点 history museum / post office .出示城市地图,学习指路 的短语和句型。
课文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前言、正文。通过听说读写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分为两课时,效果更好一点。
第二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为学生创设情境,预想到学生对于指路左右的辨别不清,故将教室布置成街道的形式,做好地点的摆设,让他们来问路,(公 园,公厕,博物馆,购物中心,学校等的路)。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关键是有话可说。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开口之前老师先做示 范,同时注意知识的互动、和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农村的学生对stop难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主,能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理 解和运用。还有,在第几个站台 和几站路也会混淆。可以选择步行Go along …..and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crossing. 也可以乘车去 You can take bus No…. get off at the …. stop
本课的教学效果还算可以,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于turn right / left , on your right / left 难理解需要加强指导。
反思二: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时间还是比较紧张。在复习环节中,为了节约时间我只是出示上一课时中学习过的单词,让学生朗读复习。但是最后的笔头语法练习题目还是来不及做。
本来在备课时,预测到了课后练习中and get off at the third stop.中at the third stop是一个难点,因为文中只有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Only two.学生不会用the third这样的序数词。因而在预设时我设计了一句You can get off at the second stop. 放在Only two 后面。引出这样一个语言点,同时进行简单的教授与讲解,以此降低练习难度,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急于赶时间,一时之间竟然忘了加这样一句,也没有贴出词组,直接就引出再下面的内容了。因而在做练习时有较多的同学出现了这个错误。看来有时英语课上是需要面面俱到,一个都不能少。
在学习课文对话时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的,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ich bus can he take? 学生通过听录音都能回答上来。而且通过这样的设计,在练习时我故意设计了一道对画线部分提问的句子:I can take bus No. 7 to get to school.。因为有了课文中的预设,因而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的做出来,效果较好。其实高年级的英语涉及到了较多的语法知识,有许多地方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较深的语言点,而教学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重点。
最后让学生通过黑板上老师所出示的提示句,同桌看地图编对话这一环节上,学生表现的很踊跃。甚至连一些平时基础一般的同学都能比较流利的与同桌对话,效果较好。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课上的比较赶,因而朗读的时间不多,这些使得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没能当堂流利朗读课文。
反思三: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以前在新教一个单元时都会以每个单元的B\C板块为第一课时,总是先教单词、句型然后在教A部分的课文。从来不敢先上A部分,(尤其是高年级)总认为A板块太难,生词、句型较多,怕学生不会读,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文,怕学生学不会。总之顾虑重重,不敢突破。即使在进行A板块教学时也总是不放心学生,总想面面俱到,就怕学生不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逐步体现整体教学的理念,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南京市小学英语教学课改的推进,A板块学的研究成了重点。通过学习,我明白A板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所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来培养学生的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单词句型都在A板块教完、教会,一些句型、结构方面的知识点可以在其它板块的教学中讲解。
于是,从上学期开始我就改变了我的教学安排,每次新上一个单元时,我都会先上板块。并且在上之前我会认真地思考备课,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课件。每一次,只有当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利明确的教学思路时,我才会上课,边教学边反思,逐步理清了A板块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一学期下来,我再教学A板块时,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些顾虑与担心,终于可以突破以前陈旧的教学思路了,同时教学中也多了一份自信。
6B Unit3 Asking the way这一课可以说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比较难的一篇课文,里面生词很多,句型也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但这次我在进行这课教学时仍然坚持先上A板块的课文。课前,我根据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况制作了课件,在导入阶段通过谈话的形式先渗透了相关指路的句型Go along … street, and then turn … at the … crossing. 等,稍微化解了课文学习的难度。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一边阅读理解分析课文,一边学习了课文中一些生词。最后整节课上下来学生也并没有感觉到很困难,但由于我班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最后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拓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于是我就在第二节的时候结合A部分的内容设计了语言运用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这样本单元教学教下来之后,我反而觉得比以前要上的轻松,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往届学生学习效果要好。就连班上最差的学生,一提到问路、指路,他也能立刻说出相关的语言。
反思四:Asking the way教学反思
本单元特点:生词较多,对话篇幅较长,牵涉到的句型也较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我灵活处理教材,适当调整板块。第一课时先教B和C部分的“指 路”句型。第二课时教B,C,D,教“问路”并巩固“指路” 。第三课时再来学习A部分就很简单。为达到预期效果,本单元的教学我力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 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一个平台. play a game中的听一听,做一做,说一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复习巩固了旧知序数词的内容,为新课的教授做了一些铺垫。同时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并利用旧知Where is?来引出Go along …..and then turn left/right at the crossing.
2.创设情境,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我预想到学生对于指路左右的辨别不清,故将教室布置成街道的形式,来问路(去公 园,公厕,博物馆,购物中心,学校等的路)。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关键是有话可说。把机会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开口之前老师先做 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