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时间: 07-07
栏目:反思
作文一: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以上所述,只是一种教学方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在大事件上内涵丰厚,即使一些细枝末节处,也有着令人玩味不尽的韵味。学完之后,总觉得有许多遗憾,比如在分析“黛玉看望宝玉”一节的黛玉的语言时,如果先让学生依据黛玉的性格为她设计一段话,在和原文比较就更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了。其实,《红楼梦》课文的教学,应充分利用伟大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多解性,积极鼓励学生探求研究。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体验也好,运用红学材料进行研究也好,贵在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贵在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贵在学会审美感悟、文化思考、精神探险。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
作文二: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如何能促请学生在阅读小说故事情节后深入分析思考,这是我在教小说时重视的问题。必修4的小说单元选的无一不是压卷名作,这些小说虽是选段,却很有见微知著的作用,要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表达,提炼价值观,探讨人生观,是我很想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一篇课文是《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这可以说是发生在宝玉和父亲之间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一次冲突,表达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学生只看情节,几乎无趣,何况大多数同学并未看过《红楼梦》,讲起来就更难,我用了2节课梳理情节,补充了对宝玉、金钏、琪官等人的介绍,播放了挨打的电视片段,在学生对人物和故事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才在第3节课开始探讨人物和思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把感性认识综合分析表达出来?我选用了课堂辩论的形式,论题是“宝玉该不该打?”
课堂上,先给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来当堂表态,分成正反双方,调换座位。因为人多,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做法。一个班认为该打的只有4人,我和大家商量,在反方也只选出4人组成辩论组;另一个班双方人数不太悬殊,就自然分组。我改变一般的辩论规则,让双方2名同学按顺序发言陈述观点后,就基本采用自由攻辩的形式。从气氛和发言数量质量看,多人参与的班好,从集中表达观点看,少人辩论的班好。综合权衡,课堂辩论还是多些人参加更有意思。
概括学生观点,大致如下。
正方观点认为该打,理由是:1、从当时社会立场出发看问题,贾政不能不打宝玉,宝玉自降生就注定肩负着继承家业振兴家族的重任,他是正房嫡子,学而优则仕,舍之其谁?2、子不教父之过,宝玉理应顾全大局,但是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不打不成材;3、宝玉的反叛是典型的稀里糊涂型,没有任何清醒地认识,整一个纨绔子弟,游手好闲,金钏的死他逃不了干系,该打;4、父亲没有不教儿子的道理,在当时的社会,父亲也只好如此,人都是会生气的,况且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5、男人应当立志做一番事业,宝玉老是在女人堆里混混,不像个男人,要教育;6、就是要反抗旧家族旧势力也应有个周全的计策,委曲求全,待力量壮大时再反。
反方认为不该打:1、宝玉是被冤枉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不该;2、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应当沟通交流;3、在宝玉身上有着可贵的现代精神,他身为贵族公子,却能跟金钏、琪官做朋友,实在难能可贵;4、宝玉不是不成材,看他在大观园题诗可知其才华,做父亲的为什么不能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发展,所谓行行出状元;5、要因材施教,宝玉的爹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宝玉才有出息;6、宝玉他爹不是为了儿子好而打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7、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宝玉的精神很有价值,正是他的叛逆,启蒙了许多人,社会得以进步,封建得以被推翻,男女才能平等,我们才能一起在这里讨论问题。
双方唇枪舌战,场面激烈,很有撞击思想的畅快感。正方始终坚定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当时社会环境看问题,论述比较充分,还能引进刘心武的政治斗争观,同学之间合作比较好,参与度高,因而获胜;反方虽知道宝玉的价值,也能指出正方认识问题的愚昧性和落后性,但是没有能针对反方一再进攻的发言,提出有效反驳,再者多数同学参与度不高,只有几个人发言,因而落败。
我的总结,肯定学生的整体表现。优点:1、“该不该打”这一论题并没有背景限制,但是反方能自定背景,巧妙为自己的立场搭台,是很好的破题做法;反方能认识先进思想,立足现代,这是最珍贵的价值观,可惜没能牢牢定位是从现在看过去,指定正方倒行逆施。2、同学积极参与,表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参与精神,在辩论中发展了思维。不足:1、把握全局的能力比较欠缺,因为没有读过《红楼梦》,所以无法举出更多有力的论据,分析问题也不够细致,对课文文本尤其是贾政王夫人口口声声要面子不要人命的做法没有深入分析其思想根源。2、语言还比较粗糙,辞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3、偶尔会狡辩,在无谓的假设中纠缠不清。
总的看来,这样的课堂形式在小说教学中可以推广。当然,不以一概全,只能在矛盾冲突比较突出,故事情节明确的传统小说的学习中使用。抓住冲突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有实现。
第4课时,我将具体总结并补充对《红楼梦》的一些介绍。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有顾此失彼之处,能实现一点价值就算了.
作文三: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今年4月,我有幸承担了“中山——上海”优质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公开课。在忐忑不安中,我反复地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与同事们讨论。在紧张和兴奋中,我与一群陌生的学生一同完成了这堂课。课后更是有幸聆听了专家柳泽泉的精彩点评和听课老师们中肯的意见,经过自己的一些思考,有以下的几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在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在45分钟里完成一篇古典作品片段的阅读,并且要让学生有所得,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宝玉挨打》选自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果不其然,课前与学生交流时,50多人的一个班级只有两个同学犹犹豫豫地说自己看过几集电视连续剧。简单提了一下出现在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学生们都困惑的摇头。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人物,更不用说对《红楼梦》中人物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超过十个,我决定只抓住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宝玉和贾政——作为研读的对象。然后,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可感的形象。于是截取了连续剧中宝玉挨打的2分多钟的画面让学生观看,作为课文的引入,强烈的矛盾冲突、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在这2分多钟的画面中,学生们一下子弄清了贾政、宝玉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顿时轻松起来,不再觉得经典名著高不可攀了。为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最大限度的利用课本资源,根据文本体裁,确定教学内容。?
在备课的时候,我不仅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而且把整本教材作了一番研究,后来发现课本第二单元的一篇议论文《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跟《宝玉挨打》的内容有关联,对学生研读《宝玉挨打》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在头一天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宝玉挨打》,也要把《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读一遍。
对于小说,可研读的内容很多。可是,在一个课时里想要面面俱到,那一定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会无所适从,也会因弄不清重点而稀里糊涂的荒废了45分钟的光阴。既然课本中有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一课,我就毫不犹豫的把作品情节设计的特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果然,因为读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篇课文,关于情节的梳理以及作者设计情节波澜写作方法的问题,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
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投影,是作者美学理想的造形。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更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人物众多,如果每一个都点一下,对于学生来讲,如同水过鸭背,可能下课铃声一响就忘得差不多了。必须有所取舍,那就把对主要人物贾政和宝玉的研读作为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吧。只有弄清二者的特点才能理解二者矛盾冲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所在。
作文四: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潢潢大书,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其中《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节作为高中生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一扇窗口。在解读这篇课文时,意在让学生能了解主人公贾宝玉追求平等、自由,是封建社会的逆子的性格特点。他虽是贵族子弟,却又是贵族中的叛逆者,从他的行为可见其叛逆性格。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背弃了这条道路。
在节选的课文中其叛逆表现有三:一是与贾雨村会面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这是因为他对仕途经济极其反感;
二是为金钏儿投井而死事件而“五内摧伤”,说明他不分高低贵贱,尤其对被压迫女子的悲惨命运具有可贵的同情心;
三是与伶人蒋玉函往来,并成为至交,互赠信物,具有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的精神。
贾政对宝玉平时不在仕途经济上用心早已不满,与优伶交往以致王爷派人查询,以及贾环出于嫡庶间矛盾而挑拔是非,成为宝玉挨打的导火线。 矛盾冲突到极致,必然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宝玉挨打无可避免,可在这场冲突中,是谁的眼泪在飞呢?文中集中描写了贾政、王夫人和贾母三人在这场冲突中的反应。
透过贾政的哭,看到他爱宝玉爱到绝望,而爱到绝望就要打。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打,打你没商量。棍棒底下出孝子。爱到绝望、爱到尽头就是恨。他对宝玉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爱你就是爱自己。爱到无力就要骂。她的骂中也有恨。恨儿子不争气。王夫人有慈爱也有自爱。
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先锋官,那么贾母便是老帅亲自出马了。贾母采取的策略是 “逼”,既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在这场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打出了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也打出了封建家庭嫡庶之争的本质,还打出了人物的真性情。
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与家庭权力的争夺,封建家庭嫡庶之间的矛盾冲突始终不可避免。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封建家庭的利益分配中自然会占下风。他和母亲赵姨娘不惜使用卑鄙手段,千方百计构陷宝玉。课文中写贾环造谣中伤,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嫡庶之争的极其险恶。
从打出人物的真性情看,贾政的三次流泪充满了真诚与无奈:由“满面泪痕”到“泪如雨下”,再到“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伤心。贾政的痛打宝玉之举,实有舐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的绝望,有以流泪来发泄内心难言之痛的万般无奈。
以上所述,只是一种教学方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在大事件上内涵丰厚,即使一些细枝末节处,也有着令人玩味不尽的韵味。学完之后,总觉得有许多遗憾,比如在分析“黛玉看望宝玉”一节的黛玉的语言时,如果先让学生依据黛玉的性格为她设计一段话,在和原文比较就更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了。其实,《红楼梦》课文的教学,应充分利用伟大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多解性,积极鼓励学生探求研究。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体验也好,运用红学材料进行研究也好,贵在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贵在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贵在学会审美感悟、文化思考、精神探险。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
作文二: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如何能促请学生在阅读小说故事情节后深入分析思考,这是我在教小说时重视的问题。必修4的小说单元选的无一不是压卷名作,这些小说虽是选段,却很有见微知著的作用,要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表达,提炼价值观,探讨人生观,是我很想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一篇课文是《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这可以说是发生在宝玉和父亲之间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一次冲突,表达了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学生只看情节,几乎无趣,何况大多数同学并未看过《红楼梦》,讲起来就更难,我用了2节课梳理情节,补充了对宝玉、金钏、琪官等人的介绍,播放了挨打的电视片段,在学生对人物和故事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才在第3节课开始探讨人物和思想。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把感性认识综合分析表达出来?我选用了课堂辩论的形式,论题是“宝玉该不该打?”
课堂上,先给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来当堂表态,分成正反双方,调换座位。因为人多,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做法。一个班认为该打的只有4人,我和大家商量,在反方也只选出4人组成辩论组;另一个班双方人数不太悬殊,就自然分组。我改变一般的辩论规则,让双方2名同学按顺序发言陈述观点后,就基本采用自由攻辩的形式。从气氛和发言数量质量看,多人参与的班好,从集中表达观点看,少人辩论的班好。综合权衡,课堂辩论还是多些人参加更有意思。
概括学生观点,大致如下。
正方观点认为该打,理由是:1、从当时社会立场出发看问题,贾政不能不打宝玉,宝玉自降生就注定肩负着继承家业振兴家族的重任,他是正房嫡子,学而优则仕,舍之其谁?2、子不教父之过,宝玉理应顾全大局,但是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不打不成材;3、宝玉的反叛是典型的稀里糊涂型,没有任何清醒地认识,整一个纨绔子弟,游手好闲,金钏的死他逃不了干系,该打;4、父亲没有不教儿子的道理,在当时的社会,父亲也只好如此,人都是会生气的,况且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5、男人应当立志做一番事业,宝玉老是在女人堆里混混,不像个男人,要教育;6、就是要反抗旧家族旧势力也应有个周全的计策,委曲求全,待力量壮大时再反。
反方认为不该打:1、宝玉是被冤枉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孩子,不该;2、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应当沟通交流;3、在宝玉身上有着可贵的现代精神,他身为贵族公子,却能跟金钏、琪官做朋友,实在难能可贵;4、宝玉不是不成材,看他在大观园题诗可知其才华,做父亲的为什么不能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发展,所谓行行出状元;5、要因材施教,宝玉的爹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宝玉才有出息;6、宝玉他爹不是为了儿子好而打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7、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宝玉的精神很有价值,正是他的叛逆,启蒙了许多人,社会得以进步,封建得以被推翻,男女才能平等,我们才能一起在这里讨论问题。
双方唇枪舌战,场面激烈,很有撞击思想的畅快感。正方始终坚定立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当时社会环境看问题,论述比较充分,还能引进刘心武的政治斗争观,同学之间合作比较好,参与度高,因而获胜;反方虽知道宝玉的价值,也能指出正方认识问题的愚昧性和落后性,但是没有能针对反方一再进攻的发言,提出有效反驳,再者多数同学参与度不高,只有几个人发言,因而落败。
我的总结,肯定学生的整体表现。优点:1、“该不该打”这一论题并没有背景限制,但是反方能自定背景,巧妙为自己的立场搭台,是很好的破题做法;反方能认识先进思想,立足现代,这是最珍贵的价值观,可惜没能牢牢定位是从现在看过去,指定正方倒行逆施。2、同学积极参与,表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参与精神,在辩论中发展了思维。不足:1、把握全局的能力比较欠缺,因为没有读过《红楼梦》,所以无法举出更多有力的论据,分析问题也不够细致,对课文文本尤其是贾政王夫人口口声声要面子不要人命的做法没有深入分析其思想根源。2、语言还比较粗糙,辞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3、偶尔会狡辩,在无谓的假设中纠缠不清。
总的看来,这样的课堂形式在小说教学中可以推广。当然,不以一概全,只能在矛盾冲突比较突出,故事情节明确的传统小说的学习中使用。抓住冲突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有实现。
第4课时,我将具体总结并补充对《红楼梦》的一些介绍。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有顾此失彼之处,能实现一点价值就算了.
作文三: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今年4月,我有幸承担了“中山——上海”优质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公开课。在忐忑不安中,我反复地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与同事们讨论。在紧张和兴奋中,我与一群陌生的学生一同完成了这堂课。课后更是有幸聆听了专家柳泽泉的精彩点评和听课老师们中肯的意见,经过自己的一些思考,有以下的几点心得:?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在陌生的学校,面对陌生的学生,在45分钟里完成一篇古典作品片段的阅读,并且要让学生有所得,这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宝玉挨打》选自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果不其然,课前与学生交流时,50多人的一个班级只有两个同学犹犹豫豫地说自己看过几集电视连续剧。简单提了一下出现在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学生们都困惑的摇头。根本没听说过这些人物,更不用说对《红楼梦》中人物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超过十个,我决定只抓住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宝玉和贾政——作为研读的对象。然后,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可感的形象。于是截取了连续剧中宝玉挨打的2分多钟的画面让学生观看,作为课文的引入,强烈的矛盾冲突、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在这2分多钟的画面中,学生们一下子弄清了贾政、宝玉和王夫人之间的关系。顿时轻松起来,不再觉得经典名著高不可攀了。为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最大限度的利用课本资源,根据文本体裁,确定教学内容。?
在备课的时候,我不仅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而且把整本教材作了一番研究,后来发现课本第二单元的一篇议论文《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跟《宝玉挨打》的内容有关联,对学生研读《宝玉挨打》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在头一天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宝玉挨打》,也要把《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读一遍。
对于小说,可研读的内容很多。可是,在一个课时里想要面面俱到,那一定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会无所适从,也会因弄不清重点而稀里糊涂的荒废了45分钟的光阴。既然课本中有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一课,我就毫不犹豫的把作品情节设计的特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果然,因为读了《<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这篇课文,关于情节的梳理以及作者设计情节波澜写作方法的问题,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
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投影,是作者美学理想的造形。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更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人物众多,如果每一个都点一下,对于学生来讲,如同水过鸭背,可能下课铃声一响就忘得差不多了。必须有所取舍,那就把对主要人物贾政和宝玉的研读作为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吧。只有弄清二者的特点才能理解二者矛盾冲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所在。
作文四:宝玉挨打教学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潢潢大书,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其中《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节作为高中生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一扇窗口。在解读这篇课文时,意在让学生能了解主人公贾宝玉追求平等、自由,是封建社会的逆子的性格特点。他虽是贵族子弟,却又是贵族中的叛逆者,从他的行为可见其叛逆性格。生长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一生下来,家庭就给他安排下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终于背弃了这条道路。
在节选的课文中其叛逆表现有三:一是与贾雨村会面时“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这是因为他对仕途经济极其反感;
二是为金钏儿投井而死事件而“五内摧伤”,说明他不分高低贵贱,尤其对被压迫女子的悲惨命运具有可贵的同情心;
三是与伶人蒋玉函往来,并成为至交,互赠信物,具有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的精神。
贾政对宝玉平时不在仕途经济上用心早已不满,与优伶交往以致王爷派人查询,以及贾环出于嫡庶间矛盾而挑拔是非,成为宝玉挨打的导火线。 矛盾冲突到极致,必然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宝玉挨打无可避免,可在这场冲突中,是谁的眼泪在飞呢?文中集中描写了贾政、王夫人和贾母三人在这场冲突中的反应。
透过贾政的哭,看到他爱宝玉爱到绝望,而爱到绝望就要打。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打,打你没商量。棍棒底下出孝子。爱到绝望、爱到尽头就是恨。他对宝玉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王夫人的眼泪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儿子是自己的依靠,儿子在,自己“夫人”的地位就不会动摇。王夫人的三“哭”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爱你就是爱自己。爱到无力就要骂。她的骂中也有恨。恨儿子不争气。王夫人有慈爱也有自爱。
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先锋官,那么贾母便是老帅亲自出马了。贾母采取的策略是 “逼”,既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如果说,王夫人面对贾政,用的招儿是扬汤止沸;那么,贾母则是釜底抽薪。
在这场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打出了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也打出了封建家庭嫡庶之争的本质,还打出了人物的真性情。
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与家庭权力的争夺,封建家庭嫡庶之间的矛盾冲突始终不可避免。贾环庶出,处处受到压抑,在封建家庭的利益分配中自然会占下风。他和母亲赵姨娘不惜使用卑鄙手段,千方百计构陷宝玉。课文中写贾环造谣中伤,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封建大家庭嫡庶之争的极其险恶。
从打出人物的真性情看,贾政的三次流泪充满了真诚与无奈:由“满面泪痕”到“泪如雨下”,再到“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伤心。贾政的痛打宝玉之举,实有舐子之情,有恨铁不成钢的绝望,有以流泪来发泄内心难言之痛的万般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