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自然数教学反思

时间: 07-03 栏目:反思
反思一:自然数教学反思

20XX年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石各庄镇师徒汇报课活动,向各位领导、老师们汇报了一节数学课――《自然数》。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现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针对教育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题,我们中年级组确立了本学期的校本教研主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的校本教研主题。在本次课例中,我力求做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如:1、这是一堂由数星星引出的数学课——认识自然数。数学课在我们的印象中,本来就枯燥、乏味,加上这节课就是认识数,更会让孩子们无精打采。怎样点燃孩子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学习变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我反复翻阅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材情境图中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猜谜语引入新课,(青石板青又青,青石板上挂银灯。不知银灯有多少,数来数去数不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初步感受星星有无数个。

2、以亮亮和红红夜晚数星星的挂图为情境,让学生搜集图画中的有效信息,把学生数星星的感受与“自然数是无限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自然数的初步体验。

3、利用丫丫和聪聪到大众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号的对话这一情境,由学生熟悉的单数、双数很自然地引出奇数、偶数。

这些情境的创设,更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并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1、丫丫和聪聪到电影院找座位号这一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引入奇、偶数作铺垫,并给学生发电影票,学生自己拿票看电影,进门找座位号,让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解决新知识;2、通过学生熟悉的体育课报数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通过“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的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奇数、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我将枯燥乏味的自然数用形象直观的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既让学生学会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初步感受自然数的特征,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能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说出自己的发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四、让学生全员参与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满足每一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如:当一排学生做完体育课上“报数”游戏后,我问:“还有哪排同学愿意试一试?”当学生举手,跃跃欲试时我趁机给每个同学一次机会,“那就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说数,认为是奇数的举左手,认为是偶数的举右手,好吗?”然后我说数,学生举手判断,有效的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1、情境创设应真实,在出示亮亮和红红数星星挂图时,我说了一句“昨天晚上,亮亮和红红数星星去了,……”由于阴天,昨天晚上根本没有星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情境教学的真实性。

2、最后练习处理不妥

由于时间有限,本节课课本中的练习四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但却和其它练习一样打印在学生的答题纸上,应对学生有一个交待,如将它作为作业或课下思考等。

3、规律(特征)应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

教学中,奇、偶数的辩认规律,尤其是对于较大自然数的奇偶性的辨认,应让学生充分写数,观察数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砸得更实。如可安排在最后写1-30的连续奇、偶数之后,充分观察、交流、发现后进行,就不会忽略身边的学困生。

……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反思二:自然数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对于数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可由教师任意涂抹。从幼儿园的学习、到日常生活,学生们已经接触过很多数,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自然数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基于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数星星开始,通过点数认识自然数,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在点数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数的无限性,然后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说一说,找生活中的自然数,使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自然数的含义,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可教学设计始终是一种设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时,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让学生感到陌生,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却生生的,不踊跃,课堂气氛沉闷。这也告诫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知识切入点。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无法帮学生思考,无法代替学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在“奇、偶数”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送卡片”,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确定,再送给朋友。学生在送的过程中不仅会区分,而且发现了问题,“0”是奇数,还是偶数?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关系融洽

新课程带来的其中一大变化就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角色,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转换。本节课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生生、师生评价。如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奖励给一颗小星星,由学生提出谁是小星星的获得者,体现生生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评价,给表现不突出的学生鼓励奖。让学生感到自己上课堂的主人。通过活动,给学生以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里充满了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    

四、几点不足和一些困惑

对于自然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在奇数、偶数的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很多答题错误,虽然我把这种错误当作一种资源,当作课堂生成,也是没有预计到的。这也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与学生的本身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求弥补,让课堂更加完美。并且在教学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时,关于数轴是否展开讲,到底有没有必要讲,或者放在这个地方教数轴合不合适,还值得探讨。虽然课前征求过教学主任的意见,还是没敢妄自定论。

另外对于评价机制,我自问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但在上课时,奖励上也有些不公平。如在回答问题时,答对的同学就没有给星星奖励,而在游戏时有的同学又没有机会参与,致使个别同学一节课也没有得到奖励,这对他是不公平的。奖励要体现公平,在一堂课上,可能还看不出什么。但长此以往,如果奖励不公平,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本来奖励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如果不公平,反而会适得其反。


反思三:自然数教学反思

自然数是省编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共涉及三个概念:自然数、奇数、偶数。内容较简单易学,况且这三类数的名称也不需刻意探究,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老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初步了解本节知识要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自然数的意义,深入探究自然数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奇数和偶数,并探索他们的特点和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关注全体

由于课前学生已做了预习,所以本节课最基本的知识要点学生是可以说得出来的,哪些数是自然数,哪些是奇数或偶数,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说得清楚。因此,老师开门见山导课,一上课就给学生搭建好一个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在四人小组中,汇报预习中学会的知识,在互相交流汇报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头脑中的自然数知识就不再那么零散了,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巧妙引导,自然数的知识脉落就会更清晰了,让学生去日常生活中寻找自然数、奇数和偶数,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亮亮和丫丫座位号相连,为什么还没进门就得分开了呢?具体的情境、现实的问题,使知道答案的人想说,不知答案的人想问想听。都围绕解决问题努力,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抓住重点、巧妙点拨、深刻领悟

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全面掌握自然数的知识,老师一方面紧紧抓住“一个一个数”作足文章,同时又抓住“自然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搞大动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条线上的每个刻度,每个数字以及箭头,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直观发现自然数、偶数、奇数的大小、数量、排列规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本上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老师抓住不放的重点,什么叫一个一个数?直线上的箭头代表什么?教材中为什么多次使用省略号?一个个问题直指要害,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领悟知识内涵,更重要的使学生学会了怎么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养成学生严谨求学的态度和细心学习做事的习惯,在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中就会减少失误,提高准确率,关注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学练结合、层层递进、及时评价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习探究阶段分两个专题进行,首先探究学习自然数,然后学习研究奇数和偶数。每个专题的后面,都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小结,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填空形式来呈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及时内化,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自我评价,并不断矫正错误,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最后的综合训练、解决问题阶段,老师精心设计练习,力求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真正使学生通过练习,使知识更加系统,更有条理,在练习中领悟知识的深刻内涵,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落,并且能更灵活更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通力合作

本节课,教师始终把学生推向学习阵地最前沿,先是预习了解,然后是讨论交流、观察探究、练习体验、自我评价、及时矫正……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成果的快乐。老师一会儿站在台前设境激趣,设疑启思,一会儿台下督促点拨,既是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本节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拓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困惑思考、尝试探讨。

本节课这样设计,源于的一个长久的困惑:即预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改变学生重复练习的被动应付现状,应该符合新课标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可是,预习会不会导致学生重结论、轻过程,学投机走捷径,又与新课标的体验过程理念相矛盾?因此,我渴望进行尝试,既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预习,又要引导学生搞好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课前预习和课中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提高教学实效。为此,我想借省、市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之际,进行尝试,虚心向专家请教探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