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学反思
时间: 07-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离骚教学反思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反思二:离骚教学反思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反思三: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反思四:离骚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所以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彻底改变老师主讲,学生无条件接受的现状。尤其是对于非常重要且又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啃一啃”,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我选取了第三单元第一课《逍遥游》。这是一片庄子的文章,虽然思想有些深奥,但好在字词并不太难,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按 照惯例先是学生的口语练习。一名学生手拿文章读了大概有三分钟时间,然后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紧接着教师进行了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引向课题。介 绍完作家之后就是朗读。朗读分三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朗读之后是翻译课文。我抛出一句话:你认为句子中哪些字词是重要的?作为让学生自 行解决的引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及翻译重点句式。
然后这节课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20分钟过去了,小组展示所负责的段落,然后由小组推荐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及句式。最后老师再明确遗漏的重点。
下课以后,我做了一下反思:
这堂课,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太好。
第一、朗读环节,不应是学生拿起文章来读,而是要在课下就熟读。因为如果没预习好,学生就读的磕磕绊绊,毫无美感,从而失去了朗读应有的意义。
第 二、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全部丢给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我们的学生不但基础很弱,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当教师把问题抛给他们时,他们 不动脑筋,而是照搬翻译书。而这并不能提高他们翻译的能力。第三、就我们学生而言,他们不具备自己识别重要词语的能力,所以教师的点拨就非常多,以至于还 是要占很多时间。
由次,我想评价一堂课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是如何传授知识,还要看学生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做法,虽然我来自屈原故里,却依旧觉得屈原太过清高。因此这种厌恶感,贯穿我备课的始终,对这一课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说的,但是,当一堂课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辉,这篇课文也无法进入学生心灵。所以这堂课从备课开始就因为我的偏见成了一堂失败的课。其实,作为老师大可不必为了所谓的正面引导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既然你有这样的偏见,何不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学生们再去认识屈原,将自己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同时将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再通过讨论,看看是不是我的观点太过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评论过高,这样这堂课的思维闪光就得以体现了。
其次,学生不喜欢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过长,其中夹杂的方言的很多,导致了理解困难。因此,在疏通诗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释。而且要在事先给学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设,方言读不懂是正常的,作为从湖北到海南来教书的我,上课时同学在下面用方言讲小话时,我就听不懂,同处一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离骚》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这样心理障碍,再引导学生去疏通诗句时,学生就不会感觉那样困难了。同时对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
对于本课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的考虑是不用作为重点讲,毕竟是高一的学生,本就厌烦学习文言知识,另外《离骚》属于诗歌单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方面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做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
最后,对于本课情感与思想的处理。我想通过关键句进行总结学生会比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的理解也是一个重点。这个系统进行讲解时最好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发展背景中,联系其他诗词中的美人、鲜花的意象,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屈原的伟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可以不必加进来。
反思二:离骚教学反思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反思三: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反思四:离骚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改天地,所以在我们语文课上,我也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彻底改变老师主讲,学生无条件接受的现状。尤其是对于非常重要且又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多“啃一啃”,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我选取了第三单元第一课《逍遥游》。这是一片庄子的文章,虽然思想有些深奥,但好在字词并不太难,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按 照惯例先是学生的口语练习。一名学生手拿文章读了大概有三分钟时间,然后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紧接着教师进行了评价,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引向课题。介 绍完作家之后就是朗读。朗读分三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朗读之后是翻译课文。我抛出一句话:你认为句子中哪些字词是重要的?作为让学生自 行解决的引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及翻译重点句式。
然后这节课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20分钟过去了,小组展示所负责的段落,然后由小组推荐学生上黑板板书重点字词及句式。最后老师再明确遗漏的重点。
下课以后,我做了一下反思:
这堂课,看似学生在活动,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是太好。
第一、朗读环节,不应是学生拿起文章来读,而是要在课下就熟读。因为如果没预习好,学生就读的磕磕绊绊,毫无美感,从而失去了朗读应有的意义。
第 二、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全部丢给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我们的学生不但基础很弱,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当教师把问题抛给他们时,他们 不动脑筋,而是照搬翻译书。而这并不能提高他们翻译的能力。第三、就我们学生而言,他们不具备自己识别重要词语的能力,所以教师的点拨就非常多,以至于还 是要占很多时间。
由次,我想评价一堂课效果如何,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是如何传授知识,还要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