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时间: 07-28 栏目:反思
反思一: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看看教材,怎么只有两页内容:一个故事,两个活动就是这课的基本构成了。最怕就是这种科学知识型的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这课要上出探究味可真难!
    
因为本课是一节科学概念课,所以它就像文学名著一样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不能够像以前教学那样,只是对概念进行“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精心设计了探究活动。注重将科学概念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最终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本课教学方法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学科学,掌握概念。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这是做中学的精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原本是一堂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概念课,但是经过巧妙的设计,整堂课探究味十足。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原本是牛顿的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物体下落现象的观察,自己找出物体都会下落的共同点,提出物体为什么都会落地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但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也很到位。如,要学生画物体运动路线之前,先请全班学生观察一片羽毛下落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画羽毛的运动路线,这样的指导就很到位。既指导了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又用学生教学生的方法巧妙地指导了怎样画图,为后面学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如,在“和重力赛跑游戏”规则的指导上,教师又采用了师生共同示范的方法。这些指导都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须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动手做科学的前提保证。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被书本、内容、时间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条件,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结论。


反思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让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比赛。通过游戏引出问题:为什么不管我们跳得有多高,总要落回地面呢?同学们马上就进入了学习思考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使学生学习了解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也明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

三、根据牛顿的“第一解释”来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先让同学们分析、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汇报研究结果。汇报结果时,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复说,直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听明白、想明白、说明白为止。

四、通过游戏实验探讨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原因。紧紧握住系着一杯水的绳子,原地旋转使杯子快速旋转起来,研究氺会不会洒出来?为什么?学生对这一游戏很感兴趣,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实验结果也非常好,但在归纳总结汇报时由于对离心力这一概念不理解,解释得不太合理也不太完整。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进行启发、指导,大部分学生基本明白了,但还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明白了。

课后,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我觉得有这么几点:1、是因为这一知识比较抽像,学生不好理解。2、是教师在引导时语速有点快,有的学生没有听明白。3、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时间有点少有些同学还没有感悟出来。就其以上原因,我在课外辅导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再次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反复观察、体验感悟离心力,同时不断启发引导当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离心力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月球就在一定的轨道围绕地球不停地运转,所以月亮不会掉下来。像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就是运用了这一科学道理。通过老师的耐心辅导,没有学懂的这些学生,终于明白了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同时也露出喜悦的微笑。


反思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1、真正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活动“做透”。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由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开始,帮助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并且来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为了避免导入的枯燥乏味,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事故”——学生的作业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因势利导引入本课探究;接着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纸飞机和羽毛球的落地来认识地球引力,接着又用树上的苹果和绳子上的衣服有没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玩“和重力赛跑”的游戏体会重力的方向。这个过程的设计是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当时公开课上的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泛,所以设计还是可以的,但当我把同样的教案用在平行班里时,就发现学生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不够。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顿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纸飞机、乒乓球、橡皮、尺……,然后又出示一些图片:鸟儿飞起必须用力拍动翅膀、杂技演员扔棒槌总是下落、火箭飞出地球要有强大的动力……,总之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周围的东西如果没有力量的存在,都会发生同一种现象——落地。

2、抓住课堂生成,转化成精彩的亮点。

在学生玩“水流星”时,有一个学生因为系瓶子的绳子松开,而导致瓶中的水流了出来。在教学中,我能发现此时的教学契机,让该学生说了说水为什么流了下来。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为课堂高潮的精彩却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让全体学生从别的同学的水为什么没有落下来,到从这位同学的水却落下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确离心力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个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师及时地、不断的“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


反思四: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上完了示范研究课《苹果为什么落地》,让我高兴的是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比我课前的预想好多了。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研究的主要是物体为什么下落的现象。物体落地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这种现象虽然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感受不到地球吸引力的存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了解牛顿的贡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活动导入:我先让同学们小组玩投球入杯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将兵乓球准确投入纸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物体为什么会落地的,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比赛抓尺子的游戏和给苹果画方向图,体会重力的速度和重力的方向。第四个环节通过游戏实验研究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我紧紧握住系着一小桶,小桶里放上兵乓球,原地旋转使小桶快速旋转起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兵乓球为什么不掉出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离心力。我尽量安排多而精的学生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带领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操作中交流。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为学生依次呈现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重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反思这一堂课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教学中,有些突发的教学契机,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只有抓住每个生成的信息,及时地“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