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学反思
时间: 07-29
栏目:反思
反思一: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3.体会生动描写的方法和语句包含的感情,4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策略是运用“五环探构”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三问、三探、三展、三评”的理念。特别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所创新。首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组长可向其他组长请教,也可请教老师。其次师徒结对、两人互学,重点是师傅检查帮助弟子落实学习任务,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环节为了扩大展示面,让A、B两组的12名学困生同时展示,再让12名中等生纠错,展示面达到50%;重点展示时让师徒共展,弟子先展示,师傅再点评纠正补充,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课堂小结采用学生自结的形式,学生表现较为出色,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的点拨、纠错、激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做到适时、恰当、精彩。
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小结提升—当堂训练。每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读书、讨论、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优点表现在:1.使用导学案,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熟练运用“五环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了“三展三评”理念。3.学生展示面较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4.运用师徒结对帮扶的形式,体现“兵教兵”策略,提高了合作的效度。5.课堂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导入自然、结语恰当,首尾圆合。6.充分使用小组竞赛量化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1.自学时间稍长,导致堂清时间不足。2.教学内容过多,侧重点不够突出,如探究内容可减少,只展示两个描写语段,又可节省时间。3.学生读书机会少,形式单一,应留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4.小组竞赛活动,没有总结,评选出“展示能手”、“优胜团队”。今后应注重课堂小组学习总结,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课堂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死套模式,而应活用模式。语文课在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创新,形成既体现语文特色,又张扬个性的教学风格。语文课应在“品读”上下功夫,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反思二: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3、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教学重难点: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2、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有很多公开课教案,我自己也上过几遍。因此如何上出新意,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成为我上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一、合理使用背景资料,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内涵。这一节课我主要展示了两段历史背景资料,如下:
历史背景资料一: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
历史背景资料二:“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
历史背景资料一在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展示(同时配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照片和哀伤的音乐)。照片、音乐和文字的出现会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苦情,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苦涩的世界”!
历史背景资料二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此时学生还沉浸在作者小时候的快乐之中,这个时候及时的把资料二展示出来,引领他们体会作者的用心,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天真无邪的儿童之乐在残酷的历史现实的衬托下苦涩已然,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苦涩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造成灾难的不仅是“天灾”,更有“人祸”,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以此来警示世人,尤其是那些决策者们,自然灾害固然不能避免,但是人祸一定可避!!
二、巧妙安排课的结构,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开头: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结尾: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文章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以一个成年人的理性思考来品味历史之苦,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尽管文章中也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乐,但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成年人,把这一段所谓的乐事“娓娓道来”的时候,心头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心情自然是苦涩的。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的结尾、开头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头、结尾,正是想以“巧”揭苦,引领学生悟“苦”“乐”的内涵,明白作者的良苦用意。
当然在教学之中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加以改进!
反思三: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上下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饿了。”“因为没有东西吃。”“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很活跃。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吃成这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他们找到了很多,有的找的是第四小节,三个“吃光了”写出了饥荒很严重,有的找的是吃柳叶包觉得最好吃,说明那时没什么吃的,也有的找的是吃一个豆就能觉得满心里香等等。“既然生活那么苦,那为什么我还这么快乐呢?”“因为那时我还小,不懂事。”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那种“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而这也正是我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顺利结束了。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反思四:柳叶儿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柳叶儿》是一篇阅读课文。其内容浅显易懂,但其故事背景又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描写方法,探讨文章主旨,可以说都不是问题。但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却不是易事。
根据我们上学期试行的阅读课文“五步阅读法”,我为同学们设计了本文学习的导学案,并制作了PPT课件。3月7日上午第三节,我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堂同课异构的校内公开课。
本课学习,前三个部分:清路障、熟线路、试通车都不是问题,重点是放在第四部分“赏风景”上。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我”、作者和我的不同感情,从“嚼(jiáo)”到“嚼(jué)”再到“嚼(jiào)”这一过程,慢慢体会柳叶儿那苦中略带涩的味儿,体会那抢到柳叶儿、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精读课文,体会文中“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3.体会生动描写的方法和语句包含的感情,4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策略是运用“五环探构”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三问、三探、三展、三评”的理念。特别在合作探究环节有所创新。首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组长可向其他组长请教,也可请教老师。其次师徒结对、两人互学,重点是师傅检查帮助弟子落实学习任务,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环节为了扩大展示面,让A、B两组的12名学困生同时展示,再让12名中等生纠错,展示面达到50%;重点展示时让师徒共展,弟子先展示,师傅再点评纠正补充,互相帮扶,共同提高。课堂小结采用学生自结的形式,学生表现较为出色,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的点拨、纠错、激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要做到适时、恰当、精彩。
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小结提升—当堂训练。每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读书、讨论、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各种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优点表现在:1.使用导学案,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2.熟练运用“五环模式”组织教学,体现了“三展三评”理念。3.学生展示面较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4.运用师徒结对帮扶的形式,体现“兵教兵”策略,提高了合作的效度。5.课堂环节完整,思路清晰,导入自然、结语恰当,首尾圆合。6.充分使用小组竞赛量化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完善。1.自学时间稍长,导致堂清时间不足。2.教学内容过多,侧重点不够突出,如探究内容可减少,只展示两个描写语段,又可节省时间。3.学生读书机会少,形式单一,应留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4.小组竞赛活动,没有总结,评选出“展示能手”、“优胜团队”。今后应注重课堂小组学习总结,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获得持续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课堂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能死套模式,而应活用模式。语文课在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创新,形成既体现语文特色,又张扬个性的教学风格。语文课应在“品读”上下功夫,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反思二: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3、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教学重难点: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2、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有很多公开课教案,我自己也上过几遍。因此如何上出新意,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成为我上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一、合理使用背景资料,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内涵。这一节课我主要展示了两段历史背景资料,如下:
历史背景资料一: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
历史背景资料二:“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
历史背景资料一在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展示(同时配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照片和哀伤的音乐)。照片、音乐和文字的出现会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苦情,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苦涩的世界”!
历史背景资料二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此时学生还沉浸在作者小时候的快乐之中,这个时候及时的把资料二展示出来,引领他们体会作者的用心,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天真无邪的儿童之乐在残酷的历史现实的衬托下苦涩已然,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苦涩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造成灾难的不仅是“天灾”,更有“人祸”,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以此来警示世人,尤其是那些决策者们,自然灾害固然不能避免,但是人祸一定可避!!
二、巧妙安排课的结构,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开头: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结尾: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文章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以一个成年人的理性思考来品味历史之苦,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尽管文章中也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乐,但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成年人,把这一段所谓的乐事“娓娓道来”的时候,心头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心情自然是苦涩的。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的结尾、开头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头、结尾,正是想以“巧”揭苦,引领学生悟“苦”“乐”的内涵,明白作者的良苦用意。
当然在教学之中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加以改进!
反思三:柳叶儿教学反思
《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上下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饿了。”“因为没有东西吃。”“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很活跃。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吃成这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他们找到了很多,有的找的是第四小节,三个“吃光了”写出了饥荒很严重,有的找的是吃柳叶包觉得最好吃,说明那时没什么吃的,也有的找的是吃一个豆就能觉得满心里香等等。“既然生活那么苦,那为什么我还这么快乐呢?”“因为那时我还小,不懂事。”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那种“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而这也正是我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顺利结束了。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
反思四:柳叶儿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柳叶儿》是一篇阅读课文。其内容浅显易懂,但其故事背景又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描写方法,探讨文章主旨,可以说都不是问题。但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却不是易事。
根据我们上学期试行的阅读课文“五步阅读法”,我为同学们设计了本文学习的导学案,并制作了PPT课件。3月7日上午第三节,我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了一堂同课异构的校内公开课。
本课学习,前三个部分:清路障、熟线路、试通车都不是问题,重点是放在第四部分“赏风景”上。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我”、作者和我的不同感情,从“嚼(jiáo)”到“嚼(jué)”再到“嚼(jiào)”这一过程,慢慢体会柳叶儿那苦中略带涩的味儿,体会那抢到柳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