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雪教学反思

时间: 07-24 栏目:反思
反思一:教学反思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如果每个孩子的主体意识都被唤醒了,那么整个课堂就有了生机。在《雪》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开始,学生欣赏完下雪的动画后,我积极地鼓励孩子们一起来思考怎么可以把雪花留下来,有孩子就想到了画的方法。如何来画,用什么合适的方法?这个教学的重点环节,我把问题皮球抛给了孩子,让他们自己来探究。有学生主动请缨,上来示范水粉点画法、油水分离法、牙刷弹画法、修正带点画法等等。示范的孩子画得带劲,在下面欣赏的孩子学得专心,我感到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课堂应该是孩子的,课后他们也应该具有学习主体的意识。在画雪的小窍门介绍完之后,我又再次把问题皮球抛给了孩子,让他们在课后与家长一起来研究画雪的其它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由于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能力有限,在试教时的绘画形式比较单一,结果发现学生的作业效果也比较单一。后来调整了策略,增加了绘画表现的形式,增加了绘画纸张的多样性,效果很明显,学生作业的个性凸显、形式纷呈。


反思二:雪教学反思

20XX年3月24日在八(2)班进行了《雪》的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是临时决定的,原计划在今天进行第一单元的测试,当我收到学生交给我的第一次作业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必须处理,否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肯定要出问题,于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改为进行《雪》的教学。

教学活动由于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作业问题,时间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没有及时完成整个教学任务,不过留下的问题作为作业交给学生完成是没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吧,今天是第一次正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可能同学们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不适应吧,偶儿会出现跟不上思路的情况,不过绝大多数情况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同学对问题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因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完成基本任务。

在教学设计时,长期以来都是采取按顺序进行的方式进行处理,从来没有考虑过教学设计也能有倒置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一个错误答案,为了能用好课堂的资源,在进行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回答采取了反向解决问题的方式,既用到学生的问题,又加深了学生对错误方式的应向,达到两个目的,这也说明了教学活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不能不概而论。

教学中的败笔是教学语言激情不足,可能给予学生的影响不好吧,让少数学因生感觉不理想,由于没有提前与学生交流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少数学困生在听课与记录方面达不到要求,影响质量。

在学习活动中,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迁移能力还不错,将我前两天提到的作文写作的方法引到课文分析中来了,由介绍北方的雪特点到雪的精神。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能力是可以开发的。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能是因为越大越不想在课堂回答问题吧,在学习中怕回答问题,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开展教学设计时,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利用课堂资源为教学服务,更要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在问题设计时尽量考虑到学困生的处境。


反思三:雪教学反思

本学期负责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的备课任务,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雪》这篇课文,文章虽然比较短,但备课的时候越备课就越觉得难。后来,经过年级备课组的讨论,教案和学习卷总算出好了。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最为明朗的一篇,然而对于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钱理群说,鲁迅在博大的、运动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自己;张向东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但是对于初二的学生,如果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没有价值的。倒不如简单理解为,作者通过笔下的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托鲁迅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并赞美了这样一种战斗精神——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这样有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雪》这片文章里,作者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那么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所以我认为本文教学的设计重点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从品味语言入手,才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本的探究,比如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等等,使学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从而领悟文章内涵。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套,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表现不出鲁迅的战斗豪情。

2、对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够到位,许多学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记硬背。

3、对鲁迅独立、奉献、战斗精神的分析不够完整,显得有些割裂。

4、缺少课外延伸,可以的话,不妨从《野草》中挑出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反思四:雪教学反思

初读《雪》这篇文章只觉得一个字“美”!江南“滋润美艳”的雪给我了无尽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红”“深黄”“冷绿”点缀的雪野中。但当读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感觉陡然发生变化,朔方的雪给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强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细想来,这满天飞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结晶,有人说:景由心生。“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烈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育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精神。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语言比较隐讳,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有些困难。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我想教师的问题应但成为本节课堂的主线,对学生启发引导。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推动主线问题缓解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为你推荐
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