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时间: 07-21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反思二: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参与性、选择性、合作性这几方面花了心思进行设计,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kitty猫为情境主线,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的乐趣。
参与性:上课的开始我首先提出质疑:8+5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使他们体验了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选择性: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价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还需要独立思考?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力量能够完成但效率远低于集体完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获益斐浅。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两极分化明显,这样的差距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巡视走马观花,而未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参与到他们的探究中。对于进位加法的算理,未给与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落实,讲透,使得在时间控制上有些偏差。在游戏时我原本设计先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分工,但教学时有所遗漏,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己职责不明,未达到预期的竞争场面。
比赛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发展,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将不断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反思三: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反思四: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设计摘果子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后面有老师听课,学生们却没有胆怯,仍很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孩子对“8加几进位加法”在课前基本都掌握如何计算,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
不足之处: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衔接语不到位,备课时缺少详细斟酌。
2)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时间掌握不到位,应该增加2到3分钟。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有自身学习水平的偏见,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4)课件展示没有和课衔接好,没有让课件发挥他的优越性。
本节课通过解决“有几棵树”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图,并说说这幅图的图意,再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经这思考,踊跃发言:如第一行比第二行多几棵树?第二行比第一行少几棵?一共有几棵树?并列出相应算式解决问题。在学习8+6时,通过动手操作巩固上面学到的算理,结合9+几的计算方法,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生2:用手指头数。
生3:把6分成2和4。8+2=10 10+4=14
生4:把8分成4和4。6+4=10 10+4=14
生5:因为9+6=15,所以8+6=14。在这节课中,学生们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在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可以向学生讲明哪种方法最好。强化“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我反思一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表达多样化,学生的解题多样化,但不是学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喜欢的方法就是最好。如果从过去的教学理念出发,的确可以向学生点明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既节约时间,又把科学的东西简单明了地教给了学生。可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轻易下结论。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三维”目标,除了过去我们一再强调的知识与技能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一体。怎样让每个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学习的信心,热爱数学课堂?这样的情感与态度,是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培养的。一年级,这是一个刚刚燃起思维火花的年龄。这时候,教师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言语,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这几种算法,在我们看来,有些确实不尽完美,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适合他们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虽然课堂学生很活跃,但我觉得有点乱,怎样才能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
反思二: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参与性、选择性、合作性这几方面花了心思进行设计,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kitty猫为情境主线,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的乐趣。
参与性:上课的开始我首先提出质疑:8+5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使他们体验了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选择性: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价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还需要独立思考?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力量能够完成但效率远低于集体完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获益斐浅。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两极分化明显,这样的差距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这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使得课堂气氛较好。但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性没有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巡视走马观花,而未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参与到他们的探究中。对于进位加法的算理,未给与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落实,讲透,使得在时间控制上有些偏差。在游戏时我原本设计先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分工,但教学时有所遗漏,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己职责不明,未达到预期的竞争场面。
比赛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得到发展,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将不断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反思三: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在全乡的考核听课中,我教学的是数学《有几棵树》,即“8+几”的加法。教学结束后,感觉有得有失,现反思如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突出“凑十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我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先展示“有几棵树”,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从而学会“8+6”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
但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的初衷是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没让孩子完全放开手脚,还是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课前就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再有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我感觉还是在按自己的思路教学,忽略了最重要的学情。其实孩子们一开始就把我期望的2种方法一下就说出来了,可我没利用,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种一种解决的。感觉灵活性不够。
反思四:有几棵树教学反思
《有几棵树》这节课通过学会“8加几”的进位加法,进一步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法,同时突出“凑十法”的优化计算方法。我以“春夏秋冬”的情境引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培养孩子绿化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展示“有几棵树”,引导学生认真观图,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学习如何计算8+6,让学生自主用小棒摆一摆,并在小组说一说;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编数学故事,培养孩子完整表达数学语言;设计摘果子的游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孩子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堂很活泼。后面有老师听课,学生们却没有胆怯,仍很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孩子对“8加几进位加法”在课前基本都掌握如何计算,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计算的方法,充分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而我仍偏向让孩子们优化计算方法,于是我用数学儿歌体现优化计算,让孩子们在算法多样化中找到简单的方法做题目。
不足之处:
1)“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衔接语不到位,备课时缺少详细斟酌。
2)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时间掌握不到位,应该增加2到3分钟。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孩子学习算法多样化。而我仍有自身学习水平的偏见,期望学生更倾向“凑十法”,有点扼杀孩子们开放的数学思维。但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方向,如何能更好将两者融在一起呢?
4)课件展示没有和课衔接好,没有让课件发挥他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