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反思
时间: 07-19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有多重教学反思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给。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
反思二:有多重教学反思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这一课时,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 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 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布置学生到商店任选几件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称一称它们的重量,并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 汇报。告诉学生他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较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 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后面的新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知探究活动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 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 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 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 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 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 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比较法,在 交流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谁重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
反思三: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反思四: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 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 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 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 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 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给。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
反思二:有多重教学反思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这一课时,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 成过程,通过让学生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 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布置学生到商店任选几件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称一称它们的重量,并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 汇报。告诉学生他们所说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较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 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为后面的新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知探究活动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 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 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 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 约重1千克”“1个2分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 中除了让学生称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 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比较法,在 交流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谁重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
反思三: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反思四:有多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整个教学比较成功,具体表现: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 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 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创设了不同的 情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肯于思考,乐于参与。学生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猜 一猜、背一背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探究新知之前,教师设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 多重该怎么办呢?”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