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2)
时间: 07-02
栏目:反思
这个环节感觉比较自然。 二、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指什么?请你们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的时间及作用。三、解决字词后,了解 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四、“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真棒”是什么意思?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孩 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把它划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不是很满意。一是可能借班上 课,考虑不周全,整堂课,我想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文章中国际救援队队员救助行动中,哪些表现让你很感动,说说你的理由,原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贯穿课 堂,没想到这个问题似乎仅仅是为部分优等生设计的,有些失望。课后,想想是自己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问题提得有点大。另外,课始,把悲惨 景象先给提取了出来,其实应该渗透在内部消化学习,这样的教学会更无痕些。二是往往不能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题,答得不是面面俱到,如“迅速投入 救援工作”,“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等。此时,我应该考虑到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可能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地感受文本。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 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这样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救灾的 重要性与及时性,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以及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并因为自己的引语不够精炼导致时间拖沓,朗 读的时间大大缩短。五、与本人性格相关,我比较急躁,当孩子概括不全,或是回答不出,自己就会多讲,唯恐学生听不懂,对学生扶的多,放的少,其实这不可 取。
这节课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调动学生的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思五: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我是分下面几个部分进行教学的:
一、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指什么?请你们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的时间及作用。
二、“真棒”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
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学生精读课文,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
从 学生的表现来看,并不令人满意,本节课并不成功。一是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往往不能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 题,如“迅速投入救援工作”,“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等;三是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救灾的重要性与及时性,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以及感 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创设太单薄,仅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学生。地震对于 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的混乱场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创设,当然就不容易打动学生的内 心了。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也应该找几张有关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见识见识。
二、语言不精炼,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语速太快,容易给学生以紧张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换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样提问,也许更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不是很满意。一是可能借班上 课,考虑不周全,整堂课,我想抓住一个问题展开,文章中国际救援队队员救助行动中,哪些表现让你很感动,说说你的理由,原以为这个问题可以很好的贯穿课 堂,没想到这个问题似乎仅仅是为部分优等生设计的,有些失望。课后,想想是自己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问题提得有点大。另外,课始,把悲惨 景象先给提取了出来,其实应该渗透在内部消化学习,这样的教学会更无痕些。二是往往不能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题,答得不是面面俱到,如“迅速投入 救援工作”,“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等。此时,我应该考虑到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可能使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地感受文本。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 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这样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救灾的 重要性与及时性,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以及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并因为自己的引语不够精炼导致时间拖沓,朗 读的时间大大缩短。五、与本人性格相关,我比较急躁,当孩子概括不全,或是回答不出,自己就会多讲,唯恐学生听不懂,对学生扶的多,放的少,其实这不可 取。
这节课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调动学生的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思五: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一是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我是分下面几个部分进行教学的:
一、引导学生读课题质疑,“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指什么?请你们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的时间及作用。
二、“真棒”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学生初读课文)
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学生精读课文,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
从 学生的表现来看,并不令人满意,本节课并不成功。一是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往往不能找到关键的语句或词语来说明问 题,如“迅速投入救援工作”,“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等;三是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救灾的重要性与及时性,不能真正理解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援队的感激以及感 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创设太单薄,仅仅靠嘴皮子,不容易感染学生。地震对于 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地震的混乱场面,自然就不知道援助的重要性。缺少了地震的情境创设,当然就不容易打动学生的内 心了。如果没有条件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也应该找几张有关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见识见识。
二、语言不精炼,表达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语速太快,容易给学生以紧张感;“‘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如果换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样提问,也许更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重点语句没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或朗读。如,“来到这座城市,展现在救援队员面前的是一片悲惨景象:房倒屋塌,……,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