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一双手教学反思(2)

时间: 07-19 栏目:反思
他的手是怎样变成这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设计了大量的讨论与品读,结果因为时间不够,匆匆了事。这方面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在教案设计方面,我把手的特点(提取信息)和形成原因(形成解释)分开让学生品读,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学生只是就词句说词句,没能联系上下文,也就不能很好地根据引申义,让理解深入下去。如果让孩子们在感受手特点的同时,找出手特点形成的原因。如孩子们在感受手的颜色时,“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让学生联系后文“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理解“染”,那么这个词的的含义就能深入下去了。同样,“老茧布满每个角落”,“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也是联系后文“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来理解,就能深入下去了。
 
我对学生词语理解的教法也不够全面,只是让他们说自己的理解。我总以为换词语、作比较是低年级才运用的。听了李翠娟老师的课,作为旁观者,我才感觉到,简单的一个换词,一个变换句式与原句比较,孩子们的理解能一下子深入很多。孩子们远没我想得那么明白,同时,孩子在拐棍儿的辅助下,会比我想得理解更深入。
 
孩子们的理解也需要层层深入,李翠娟老师的课,就是从尽职尽责到舍己为人,使老班长的形象逐渐竖立起来的,虽然在素养上还差很多,但这种教学思路却对我是极有启发的。
 
从“提取信息”到“形成解释”再到“作出评价”,这种理解的深入,还需要设计好思考题,有了思考题的指引,有方法的辅助,学生才能把理解深入下去。
 
第二是因为以往研究课,课堂气氛都比较闷,我一直鼓励积极举手,这节课,刘琪非常积极,一直举手抢答,我只注意课堂气氛了,却忽略对他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可能还是我经验太少的原因吧,不知道如何掌控这种一边倒的局势,总想引起大家积极发言。今天,李老师指出,刘琪回答有多处重复,很多时候是为了回答而回答。我的关注点仍在教学内容上,而非学生回答的水平。学生学到的内容,才是他们获得的。
 
不过总体来说,也许是课堂气氛使然,我觉得这次要比前两次的感觉好。下周还要上,就这样在实践中改进,才能进步。
 

反思五:一双手教学反思

在家休了一年多,回来教的又是自己不在行的高年级语文,真是不知道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教,已经是愁绪万千,还没学到点什么,又接到讲示范课的任务,本想听完几位老师的示范课之后学习学习再讲,结果学校安排第一个讲,像挨了一头闷棍,我真有点傻眼了。没办法,课还是要上的,整理整理心情,我投入了艰难的痛苦的准备过程。

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准备。离开课堂一年多时间,不知道教学理念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每天晚上我都要翻阅两三本《山东教育》,寻找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建议的文章以及一些名家大家的课堂实录,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寻找有价值的内容。经过对一些课堂实录的研究,我觉得阅读教学仍然是以读为主,按照这个理念我开始了对这节课的设计。

其次是对课文的准备。我觉得自己的语文底子很差,所以首先将课文出声地读了好几遍,这好几遍只是处理了生字的问题,确信自己能将课文读准确读熟练,但课文的条理一直没有理清,又读了很多遍(真的是很多遍,记不清是否有20多遍),并反复对照参考书才理清了课文条理,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后就是备课了。课文的条理理清之后,我才找到了这节课的切入点和情感点:就是通过对张迎善的手的特点的研究,发现这双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由于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所以当导入设计好之后我就无法进行下面的备课,因为不知道学生会回答什么。于是就将这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反复琢磨,做到了然于胸。

课后我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一、这节课的设计线索清楚。抓住张迎善的手的特点将课文穿起来。着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张迎善的手是什么样的,二是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研究的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二、朗读指导有点有面。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过形式,而是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通过个人自读自悟、齐读、指名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朗读。当然由于水平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漏洞比如数字计算错误,每月手往土里插十万多次,而我算成一万多次,使学生的感受大打折扣,板书中也存在错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明白张迎善的手形成原因之后让学生再找词语形容他的手也遗漏了,影响了学生感情的升华。总之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今后我将继续进行教学研究,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