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反思
时间: 07-18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月迹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反思二: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四、引导要灵活。
我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很快就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我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月亮升起的过程,随手用简笔画勾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
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让学生讨论:“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各自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也激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向往。
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安排到重点的研讨上。
二、在这堂课上还需要有个“精彩点”。
一堂课40分钟,学生难免会有精神倦怠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期,有个让学生能兴奋起来的精彩点。而我在这堂课上,由于安排了过多的内容,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整堂课都是以一个平稳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实在课文分析进入结尾部分的时候,有个让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起来的话,将会是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内容,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安排好,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课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时不能忽视合作学习。
这堂课上我主要是以提问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生思考时,我多以学生让通过自读、思考来解答问题,这样,虽然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我试想,如果能在这堂课中增加适当的小组讨论环节,可能会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一部分不习惯举手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远比让学生等抄老师笔记来得更为深刻。
反思三: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韵味,真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点晦涩难懂,教学设计不好,文章就会被讲得支离破碎.搞得教师学生都很累,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前,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认真研究,决定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
1、品味语言。《月迹》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我根据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2、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等句子,鼓励学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见,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这样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反思四:月迹教学反思
贾平凹先生的《月迹》有别于传统的关于咏月的诗词文章,它文中重墨描写的不是常见的那种离愁别绪或者美好祝福。文章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寻——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化身,每一个人都要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贯彻新课程理念,从打造“有效”、“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高度,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1.合理组织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揣摩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文章现对于其他文章而言比较长。我在教学时,大胆摈弃了“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的朗读”的教学设计,而代之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贾平凹先生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在我看来,这种带着问题,全班有组织,有感情的朗读就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并且效果不错。我从学生的答案和眼睛里,感到学生已经读懂了“月迹”的真正含义。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出去寻月”这个纲,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最终纲举目张,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进行赏析。我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交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个环节用了最少的时间,帮主全体学生完成了对文章整体的认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理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合作助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2.合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所理的课程资源包括老师、学生、教科书、课外资料、教学媒体等一切资源。当然,其中最主要,也是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教师和学生。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上的印章”。在解释清楚“心理”变化的词语表现形式后,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在这环节中,我为学生学习做了一个铺垫,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变化”的词语,并举例提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对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天上的月亮”一句的理解是承接学生划分段落后我加以追问:如何理解。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反思二: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散文,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一堂课能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一、疏通课文,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题线索。
二、让学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能品味出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
三、让学生能意识到文中“奶奶”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领学生去领悟生活中的美好。
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各种“月”的展示,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
二、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品味语言中蕴含着的童真与童趣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三、适当的给与学生自读的时间,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学生能自主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与向往美好的生活。
四、引导要灵活。
我利用课件这一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很快就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我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月亮升起的过程,随手用简笔画勾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
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让学生讨论:“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说明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谈各自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也激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发自心底的热爱和向往。
在结束了这一堂课的教学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以及听取听课教师的点评,我感觉我基本达到了上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此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应该更突出主次。
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问题,希望能逐步引导学生去通读,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实上,过多的问题反而混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无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我希望课堂能够丰富多彩,结果却是有些过分“丰富多彩”了,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很多内容都有些“蜻蜓点水”,没有足够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内容的内涵,如果是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其实有部分相对浅白的问题是可以浓缩,精简一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理解的,这可能会比我总结概括有更好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安排到重点的研讨上。
二、在这堂课上还需要有个“精彩点”。
一堂课40分钟,学生难免会有精神倦怠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中后期,有个让学生能兴奋起来的精彩点。而我在这堂课上,由于安排了过多的内容,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整堂课都是以一个平稳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实在课文分析进入结尾部分的时候,有个让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起来的话,将会是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的内容,但是由于在时间上没有安排好,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课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时不能忽视合作学习。
这堂课上我主要是以提问来引导学生,但是在学生思考时,我多以学生让通过自读、思考来解答问题,这样,虽然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我试想,如果能在这堂课中增加适当的小组讨论环节,可能会让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一部分不习惯举手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发言,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现,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会远比让学生等抄老师笔记来得更为深刻。
反思三: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韵味,真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点晦涩难懂,教学设计不好,文章就会被讲得支离破碎.搞得教师学生都很累,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前,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认真研究,决定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
1、品味语言。《月迹》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我根据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2、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等句子,鼓励学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见,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这样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反思四:月迹教学反思
贾平凹先生的《月迹》有别于传统的关于咏月的诗词文章,它文中重墨描写的不是常见的那种离愁别绪或者美好祝福。文章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寻——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化身,每一个人都要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贯彻新课程理念,从打造“有效”、“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高度,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1.合理组织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揣摩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文章现对于其他文章而言比较长。我在教学时,大胆摈弃了“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的朗读”的教学设计,而代之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贾平凹先生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在我看来,这种带着问题,全班有组织,有感情的朗读就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并且效果不错。我从学生的答案和眼睛里,感到学生已经读懂了“月迹”的真正含义。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出去寻月”这个纲,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最终纲举目张,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组成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进行赏析。我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交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个环节用了最少的时间,帮主全体学生完成了对文章整体的认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理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合作助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2.合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所理的课程资源包括老师、学生、教科书、课外资料、教学媒体等一切资源。当然,其中最主要,也是发挥最大作用的还是教师和学生。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上的印章”。在解释清楚“心理”变化的词语表现形式后,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在这环节中,我为学生学习做了一个铺垫,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变化”的词语,并举例提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对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天上的月亮”一句的理解是承接学生划分段落后我加以追问:如何理解。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