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栏目:反思
反思一: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教材于我而言没有新旧之说,第一次走上高中语文课堂,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只不过由于个人阅读喜好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尽管当前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对教材真正的解读还是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3、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明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反思二: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相信又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兴致勃勃,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喜欢让学生更迷恋语文课,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上来。而实际中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我在竭尽所能的让我的课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现这样的难题————讲多了,有学生听腻了;讲少了,有学生搞不懂了。任凭你使出十八般武艺,可总有一些人参与不进来。
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走出这一尴尬呢?若是让懂的帮助不懂的解决,若是让同学们互相启发问题不是更好解决吗。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表明此法还可行。故而,可否考虑让同学们互相解决会的,老师补充不会的即适当的精当的点播。
在教学中我反复实践,感觉以小组为单位的预习探讨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故而,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此法。
《祖国山川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加之,《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方式来歌颂祖国,篇幅较长,内容又多有相似处,易给学生文章内容空乏的感觉。同时教材又要求采用“文本研习”式学习。故而,
在预习中,采用在作者经历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完成预习。故设计了上面的“预习要求”从同学们课堂发言和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看,学生们真是尽情展现才华呀。预习效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出预期。真是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平台,他们总会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总会不断给你别样的惊喜。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原设计是各组发表各组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各组之间的切磋机会;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同学觉得别的小组的发言与自己无关,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再者,也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取每一个精彩片段,以提出这一处的小组的发言为蓝本,其他小组补充或扩充。这样既有预习中的“预设”,更有学习中的“生成”。
有有效的预设才有更好的生成。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且必须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在备课中明确何处主何处次,以便针对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在有主有次的处理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更多的组参与到课堂中来;还使教学重点明确,要点突出。此点很关键。把握好此点方可能指挥若定,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常常是任凭你如何节省时间,时间还往往还是不够。因为学生太多,想法当然也不会少。所以课堂讨论结束后一定要收一下各组预习讨论后的修改稿,然后在第二天给予适当表扬。让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持续燃烧。当然这也是深入学情,防止只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此环节当然也不能忽视。否则,课堂其乐融融,考试成绩惶惶。
另外,高帽子不好,人人爱戴,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时时处处的对学生表扬鼓励。
我想,在这一小组式的教学方法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又学习自己不会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读写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从老师角度,课堂有了活力,同时教师的精当点播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多角度的展示是教师更深入明白了学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毕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学生。
反思三: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
像这类初看上去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文章,得有个特别的导入。尽管我一直以来较注重新课的导入设计,但这次总觉得左右不合适。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初读这篇文章的体会,我想学生也是会有类似的想法的。上课之前我偶然间问过几个学生,他们的确有我假设的这种想法,就是认为文章的假、大、空。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来个实话实说,这在相应的案例描述中已有交待。另外,导入的时候我还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总是受指责的多受表扬的少,尤其这个我想集中他们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不能再让他们对我、对这篇课文有排斥情绪。所以,我挖掘他们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知人论世”读书方法的掌握,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本专题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我运用该方法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在该部分的小结中,我谈到了他们在高中阶段有别于以往学习阶段而应养成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底子差,是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已掌握,所以我决定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文章,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内容,使文章的分析不至于泛泛而谈,又能让学生觉得文章的美妙之处具体可感。
同时,我结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在此扩大和深化家园之思,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上完这篇课文,我欣喜的发现,爱国这一主题情感,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得到了学生们无比自豪的认同。 同一篇课文,两次教学,教学效果的大不同,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其实,教师要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备课,我们的课堂是能散发出光彩的,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教学生成的。
反思四: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教材于我而言没有新旧之说,第一次走上高中语文课堂,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只不过由于个人阅读喜好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自身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尽管当前有很多的参考资料,但对教材真正的解读还是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是提高语言的审美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当前语文教学很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艺术课从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所以在自己教这篇文章时,一直很注重语言的分析。值得记录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3、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明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对“祖国山川颂”这题目的解读不到位。上课时,我只提到了这是一种问题,而没有从它的来源和演变说起,给学生造成很懵懂的状态。“颂”应是来源于《诗经》中的“风、雅、颂”。以采取赞美、歌颂为主。写法上多用铺叙手段。在上课时先讲解语言美再归纳结构特点,中间有点杂乱。后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反思二: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相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相信又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兴致勃勃,哪一位语文教师不喜欢让学生更迷恋语文课,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上来。而实际中更多的语文教师会有这样的尴尬:我在竭尽所能的让我的课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现这样的难题————讲多了,有学生听腻了;讲少了,有学生搞不懂了。任凭你使出十八般武艺,可总有一些人参与不进来。
如何克服这一难题,走出这一尴尬呢?若是让懂的帮助不懂的解决,若是让同学们互相启发问题不是更好解决吗。语文这门课的特殊性表明此法还可行。故而,可否考虑让同学们互相解决会的,老师补充不会的即适当的精当的点播。
在教学中我反复实践,感觉以小组为单位的预习探讨方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故而,我尝试着在不同的课文中灵活运用此法。
《祖国山川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加之,《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方式来歌颂祖国,篇幅较长,内容又多有相似处,易给学生文章内容空乏的感觉。同时教材又要求采用“文本研习”式学习。故而,
在预习中,采用在作者经历渲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完成预习。故设计了上面的“预习要求”从同学们课堂发言和交上来的书面材料看,学生们真是尽情展现才华呀。预习效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远远超出预期。真是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平台,他们总会展现出他们独特的魅力,总会不断给你别样的惊喜。
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原设计是各组发表各组的看法,然后教师点评。后来发现,这样做一方面会影响各组之间的切磋机会;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同学觉得别的小组的发言与自己无关,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再者,也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混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取每一个精彩片段,以提出这一处的小组的发言为蓝本,其他小组补充或扩充。这样既有预习中的“预设”,更有学习中的“生成”。
有有效的预设才有更好的生成。在具体的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且必须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在备课中明确何处主何处次,以便针对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在有主有次的处理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让更多的组参与到课堂中来;还使教学重点明确,要点突出。此点很关键。把握好此点方可能指挥若定,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
当然,这种授课方式常常是任凭你如何节省时间,时间还往往还是不够。因为学生太多,想法当然也不会少。所以课堂讨论结束后一定要收一下各组预习讨论后的修改稿,然后在第二天给予适当表扬。让同学们的参与热情持续燃烧。当然这也是深入学情,防止只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此环节当然也不能忽视。否则,课堂其乐融融,考试成绩惶惶。
另外,高帽子不好,人人爱戴,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时时处处的对学生表扬鼓励。
我想,在这一小组式的教学方法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参与中欣赏自己喜欢的,又学习自己不会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读写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
从老师角度,课堂有了活力,同时教师的精当点播提高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学生多角度的展示是教师更深入明白了学情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因材施教。毕竟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学生。
反思三: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我去年也是在新年之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教学这篇文章的,当时因为担着班主任一职,事务繁杂,备课有些按部就班,没花很大的心思,教学效果不佳。新的一届学生,自己又不再担任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备课,我希望自己每堂课都有亮点,每次都能让学生感到它的耀眼。学生在新年之后,心理期待是比较高的,我不想让他们在第一堂课上有失落感。
像这类初看上去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文章,得有个特别的导入。尽管我一直以来较注重新课的导入设计,但这次总觉得左右不合适。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初读这篇文章的体会,我想学生也是会有类似的想法的。上课之前我偶然间问过几个学生,他们的确有我假设的这种想法,就是认为文章的假、大、空。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来个实话实说,这在相应的案例描述中已有交待。另外,导入的时候我还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总是受指责的多受表扬的少,尤其这个我想集中他们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不能再让他们对我、对这篇课文有排斥情绪。所以,我挖掘他们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知人论世”读书方法的掌握,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本专题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我运用该方法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在该部分的小结中,我谈到了他们在高中阶段有别于以往学习阶段而应养成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底子差,是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已掌握,所以我决定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文章,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内容,使文章的分析不至于泛泛而谈,又能让学生觉得文章的美妙之处具体可感。
同时,我结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在此扩大和深化家园之思,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上完这篇课文,我欣喜的发现,爱国这一主题情感,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得到了学生们无比自豪的认同。 同一篇课文,两次教学,教学效果的大不同,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其实,教师要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备课,我们的课堂是能散发出光彩的,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教学生成的。
反思四:祖国山川颂教学反思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