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时间: 07-10 栏目:反思
反思一: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我注重突出了语句的作用。讲解中我先从语句的分类入手,语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类型。说明定义是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命题也是陈述句,且都是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教学中我是通过教材中7个语句,让学生判别作用,领会“判断”的含义,然后给出命题的定义。7个语句中,句子(1)、(3)、(5)、(7)都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句子(2)、(6)是祈使句,句子(4)是疑问句。学生往往会把“判断”误解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课本在命题的定义表述中加了“正确或不正确”几个字。教学中我是利用(1)、(3)、(5)、(7)这个语句来说明只要是是判断,就是命题,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是没有关系的。例如,句子(7)这个语句是不正确的,但它仍然是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不是所有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而教学中我也是在后来将清楚了这个问题,并且说明了我们现在在数学中只研究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并且说明了条件和结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所以在表述中我们用符号A→B表示,其中A表示条件B表示结论。

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掌握的不是很好,另外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述有时候也不是很明显,所以课本提出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种写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清楚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教学中我是采用实例来启发学生的:

对于(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我设问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对于(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我设问一个三角形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有两个等边?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怎样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如何去寻找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学会了改写命题!

不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例如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自己讲解没有给学生多的时间去发表学生自己的想法;另外学习本节课学生感觉到并不是很难,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我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评价;本节讲解过程中由于语言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罗嗦,所以讲解的过程中感觉有些翻来覆去的;另外本节的知识主要是分清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对命题进行改写,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练习的题目不足,并还讲解了不少证明的内容。


反思二: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命题的概念。难点是:命题的概念的理解。

为了达到这个侧重点,我在先学环节的后期,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定义、命题两个概念。然后在后教环节中评析第一位同学写下的定义这个概念: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到底是怎样的?结合幻灯片将课本上的定义、所举的例子一版而过,并请两位同学在本册书上举出定义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分解因式的定义等等,这些例子都非常典型。然而有位同学举出了:三边对应成比例,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句话引起了部分同学强烈地反对。我顺势提问,定义这个概念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这句话是对什么描述了呢?这时,刚刚提出这句话的同学反而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紧接着逼问:不是定义,那是什么呢?——命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大声说出。

于是将知识点转移到命题上。展示幻灯片,同学们很快将课本上220页的填空完成,引出命题的定义,结合第二位同学的板演: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引导学生得出关键二字是:判断。请一同学做理解:怎样才是判断?她回答道:像我们做数学判断题,有对的有错的。我予以肯定:对,能够根据这个句子知道对和错,就是一个判断,没有判断就不是命题。举例:课本220页的五个例子都是命题。就像我们做的填空题一样,有“如果……,那么……”这个结构的一般情况下都会是命题,但没有这个结构的不一定就不是,比如这五个句子。接下来请同学们改造这五个句子,变成“如果……,那么……”句式,其实就是一个语文环节中的造句,同学们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这个环节比较快就可以过。接着请两位同学举出命题的例子。孩子的天分是非常强大的,他们举的例子都是生活实际比较强的,值得鼓励!

涉及到命题对与错的问题,稍微提到下节课的内容,部分预习过的同学都能提出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但这部分内容在本节课不作要求。

课堂检测练习我用到的是课本221页习题6.2第1、2题,有个别同学会做错,做错点在于对判断还把握不够到位,还有少数同学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产生混乱。据此,我提出:定义与命题两个概念该如何区别?同学们举手发言:定义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还有同学说道:定义就是一个“……叫……”的句式,命题就是“如果……那么……”的句式。我紧逼问:要是没有“如果……那么……”这几个字在里面呢?有一位同学大声说出:那就抓住是否“判断”了。在师生的沟通,对知识的理解中,我对很多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特别是同学们积极发言的踊跃程度出乎我的意料,对于六班的同学来说,进步最大的要数肖同学,他平时的数学课比较散漫,很少认真听,但这两节课来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非常好,他还表示:以后的数学课都会好好表现。且不管他能否做到,但他的转变让我心存感动。

其实后面对定义与命题两个概念的辨析已将本节课收纳尾声,相当于对本节的一个小结。

当堂训练还是《学考精练》91~92页的内容。部分同学尚在活跃中没法很快安静下来,我就设置了一个3分钟做91页的3个填空题。做完后,请两个同学上台大声朗读出他们的成果。同学们可能是上台习惯了,没有任何羞怯的感觉,端正地站在讲台前,振振有声地读出,可惜有一个孩子在第2题中的两个空卡住了,还是借助于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同学们轮番上台补充,终于将答案逐步完善。我再次重申了她卡壳的这两个空,同学们的印象应该是比较深的。接下来的时候可以比较安静地做题。仔细一注意,发觉每节课能够给孩子们当堂训练的时候都不会少于十五分钟,其实并没有像刚开始运用先学后教模式一样刻意地去注意时间的分配,自然而然就会剩下了这十五分钟。

唯一不足的是,十五分钟后,一般情况下孩子们没有能及时将两页的练习完成,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课堂作业,同学们会到晚自习下课主动交到课代表上交给我。这里面有一个不及时的成分在里面,如果能面批、堂批,也许就能更好地做到堂清。关于交作业的质量,显然六班要做得比五班好得多。

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反思三: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

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

本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反思四:定义与命题教学反思

1、在理解命题的定义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