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时间: 06-06 栏目:反思
反思一: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24时记时法,是在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习惯。

第一次试上,我发现我备学生还不足,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在这里我没必要深究普通记时法是如何写的,而是可以在之后出示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种记时法,发现其中的不同。所以在开头的导入部分,我利用猜钟面时间让同学根据经验感知出时间,进而我做介绍,这种方法就是普通计时法。我选择出示凌晨0时、凌晨1时、上午6时、中午12时、下午13时、下午6时、晚上12时五个时刻,一方面时为了灌输晚上12时就是第二天的凌晨0时这个特殊的时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的展示了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词。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首先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第二圈的13时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通过动画演示分针转动一圈代表经过一小时,从12时经过1小时就是13时,突破13时这一环节,后面就顺理成章了。然后,通过比较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并总结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写法,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之后借助练习题巩固24时记时法。根据练习题的形式我分了两块内容:第一块,练习24时记时法;第二块:练习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层层递进,由简入难。

由于第一节试上没考虑周全,分别总结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写法,导致后面学生很难理解“24时记时法第二圈就是钟面时间+12”这句话的含义,通过修改,我把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一并出示,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写法,加深理解。

在练习24时计时法的教学时,我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评、奖励小笑脸等形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我的目标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反思二: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我认为数学教学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1、创设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时,按学生的需求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注重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置疑、释疑。

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3、引导自主建构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简单浅显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思考圈内。这样,学生即使再主动也只能是在教者预设思路的大框架内的不同表达而已,其实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自主自由表达。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每次研讨月,我都会有很多感触,在上完《24时记时法》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教学的重点抓的还是挺准的。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在这点上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为了敲好上课的第一棒,新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生活片段,并提出了相应的疑问,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新课中,设计了小学生一天中的10个生活片断,用多媒体一一展示,并让学生通过片断中钟面上所示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能在彩条上指出这一时刻的具体位置。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在练习中,加强互换练习,使学生们对两种记时法的互换有了一次很好的巩固。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加强直观教学: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用彩条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四、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在评价上,这点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五、分层练习,让每个孩子不用程度地感受成功与喜悦。

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必须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在练习的设计上应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样,深刻和有趣。在分层的练习中,设计了轻松的动画练习,以及后面具有开放性的“为自己合理制定星期六一天的作息时间”的练习,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对已有知识有了很好的巩固,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每个孩子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自己的反思,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在课后给学生在难点重点上又补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三: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新闻联播,直接引入“时刻”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晚上7时就是19时,让学生初步感知12记时法和24记时法所分别表示的时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查找电视报来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教师指定时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时刻,因为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时刻体验的比较深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一个“先猜后说”的环节,变教师的生硬的教给知识,为学生有机的生成认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开发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再通过观察、辩论、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知24时记时法,在交通、邮局、商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互动拨钟盘,直观形象让学生感知24时即是第二天的0时。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最后,设计一些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练习,巩固新知,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好习惯,并通过最后一道春游计划题目,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不足:1、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尝试过程之后的小组讨论,没有给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的碰撞的机会,学生的集体智慧没能得到激发。
     
2、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此处欠缺。
   
总之,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观念、教学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应发生变化。不仅考虑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角色发生变化,由“教”转向“导”的方向。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我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也觉得无所适从,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相信我的学生主体意识会加强;知识面会拓宽;学习意志会得到锻炼,情感会得到丰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生活实践中领悟数学,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今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反思四: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11月初,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准备这一节课同时还进行了试讲。通过准备教学设计,教案与试讲,课后教师评课使我对这节课深有体会。我认为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也就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建立一个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心里想着学生,关爱每个学生。
  
结合我这段时间准备和试讲《24时记时法》谈一下我对这一观念和这一节课的感受:    
  
1.营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24小时记时法,行吗?”“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吗?”………老师宽松的语言和语气,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就这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2.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面向“未来”、重在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够帮助与关心他们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应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从欣赏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个孩子做起。学生做好事,有进步要鼓励,学生做错了,退步了,更应鼓励,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重新迈进。我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3.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改编教材备课,上课。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