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时间: 06-05 栏目:反思
反思一: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的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基于这个理解,我认为教材中要让学生理解的摆长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区别与摆绳长与摆锤长的概念,与科学上的真正的摆长概念是有区别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过程。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说说我在备这节课的一些感触,刚接触到这节课,我就觉得难上,一是材料的准备,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是比较困难的。后来我在多次实践后选择木尺和罐头瓶盖事先打眼,用摁钉固定便于移动。这材料容易准备,实验效果也明显。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后来经过多次试教,觉得这节 课很像《浮力》单元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也是不出现密度这个概念,用称相同体积的的水的重量来暗含密度的概念,同样,这节课也是用重物的位置变化暗含重心的变化,需要建立的是更接近于本质的摆长概念。想到这一层,课也不觉得那么难上了。


反思二: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在本课中又为学生们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在30厘米长的木条(或塑料棒)上固定一块金属圆片,且移动金属圆片的重心,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重点启发学生通过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认识摆的摆动快慢规律,发现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的规律后能动手做出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同时通过测量分析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在备课和上课中做法如下:

一、师生参与,备好材料。备好实验材料是上好这一课的前提条件。本课教科书上要求给学生提供两根“粗细相同”的木条,使用的金属片要在木条的不同位置进行固定,能够方便移动,让学生比较容易控制摆长。刚接触到这节课,我觉得难上,主要是在材料的准备上有三点难处:一是木条一定要薄、窄、直,大小一样;二是金属片要在木条上固定且能方便移位;三是对金属片的成型加工;本校实验仪器室又没有这些现成的材料。如果没有备好典型的探究材料,要落实本课目标可谓“纸上谈兵”。几天来我经过反复琢磨,又与实验管理员多次思维碰撞,达成了共识,选择家居装饰木条可以满足“木条一样”的要求。金属片用自己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代替,但数量不够,又发动学生把家里废罐头金属瓶盖带来。在金属瓶盖圆心处钻孔,用带帽的螺丝钉在木条上固定瓶盖,就能方便移动瓶盖重心的位置,还去标件专卖店买回所需规格的螺丝钉。这材料准备好后由实验管理员卫老师细致加工。经过一周的准备,本课所需的13组研究材料准备好了,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二、直观感受,形成概念。教材上出现了一个名词——“摆长”。如何理解并向学生解释这个名词的含义,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单摆的摆长是指摆的固定点到摆锤重心间的长度。摆长通常分成两部分,摆线长度比较容易测量,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摆锤的重心是很难找到的。怎么处理?我采用让学生将金属盖分别移到离悬点30厘米、20厘米、10厘米处,告诉学生这就是重心的位置,从而理解摆长在增添重物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为学生科学理解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科学概念。

三、动手操作,把握关键。 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探究活动有两个:

1、比较两根不同长短木条摆动的速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两个比较特殊的摆,做出推测,并把预测的理由与大家分享。这会使学生们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现在同伴面前。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与讨论,能使学生们对如何确定摆长的思路逐步地清晰。

2、测量木条上固定了金属圆片的摆。

这个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比较固定了金属圆片与没有固定金属圆片的摆有什么差异。另一个层次是测量金属圆片固定在不同位置对摆快慢的影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再组织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准确的测量,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书中记录表。

四、思维训练,落实重点。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后,我把重点放在对测量的数据分析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摆长对摆动速度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确定一个摆的摆长,这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良好契机。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当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研究发现了影响摆动快慢的规律后,再不断尝试,自己就能调制出“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从而体会到制作钟摆的乐趣。

我在本课教学中用到了“做中学”的理念(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易记住,做了的易理解)。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理解和巩固了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现象、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反思三: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通过两次实验的改装为解决这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很直观的平台。既没有违背上节课得出的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又给这节课的难点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思考集中在与摆长的关系上。这样的实验和分析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入到本课的重点,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学生在这样形象的实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究,再难的困惑都会解决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改装给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

摆的摆锤改装成有均匀分布的小孔和用磁铁吸住钢条的方法。磁铁在一秒钟内就可以上下自如移动,非常快的解决了重心上下调整的困难。而教材的初始是摆锤用木条,在木条上夹垫圈,想来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快,如果调整一个重心,也要花上1分钟时间,这1分钟与3秒钟就相差太多了。在课堂上要调整重心的次数比较多,学生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就是一种浪费。另外,我改装的摆锤是均匀分布的钢条,学生只要移动磁铁就能用磁铁所在的钢条的格数来说明重心的高低,方便学生汇报时节约时间。而教材初始用的是木条,并还要通过测量,才能用一个数据来说明重心的高低,一旦涉及到测量,实验的速度肯定是变慢了。本课这样的改装比原来的实验材料节约很多时间,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放在重心高低影响摆的快慢上。这节课的效率就将因此而大大提高,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操作上。

实验中设计摆的单位时间是30秒,通过教学后感觉时间太长,导致最后的环节(数据分析)和最后的思考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分析30秒摆30次的摆和30秒摆15的摆如何调整,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大提高。

实验中磁铁的份量太轻,导致摆锤重心位置没有完全在磁铁所夹位置,所以,摆长相差不明显,摆的次数相差不明显。如果实验中单位时间改为15秒,学生操作后不同摆长的摆的次数相差也很微弱,根据本单元前两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操作摆的过程中每次误差1次是允许的。那如果在这一课中,摆的次数相差不多的话,学生会认为是误差的原因造成,那这节课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完成。另外,实验中选取的绳索要尽可能的细和轻,这对减小实验误差也大有帮助。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再次改进实验材料也是很关键。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