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时间: 06-04
栏目:反思
反思一: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对文本也就没有多加细读,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试着概括主要内容,当然也作了一定的引导,用填空题的方式指导,让学生概括时有章可循,也不知不觉地渗透概括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你从哪儿感受到?”一个问题统领全课,在朗读、品读猴子与乌鸦、喜鹊等的对话中,抓住重点词语,模仿人物的语气,从而感受到猴子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什么果树也没种成。
最后再请几个同学上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在大家的笑声中轻松结束全课。
反思二: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缺乏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殊不知正是这种不信任才是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求知探索的劲头被扼制了,久而久之,便会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再到不会思考,也许会真的变得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真正要给学生的是信任而非怀疑、是点拔而非包办。
下面,我将学生们流光溢彩的思维花絮例举一二:
(一)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童趣盎然。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在猴子的果树成活的时候,就有鸟儿飞来跟它说,这种果树结果子慢呢?怎么这么巧呢?我一愣,一时之间真不知该如何向她解释这种“无巧不成书”的现象,这时其他学生也叽叽喳喳议论起来,于是我不动声色地把这个问题又丢回去:“是啊,怎么会这么巧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故事是编的,假的,所以这么巧。”他的回答,有人认同,有人反对,教室里声音更大。又一个学生说:“猴子急着吃果子,种树很认真,果树一种下去就能活,所以当鸟儿来时,果树总是活着的。”学生们大多露出了赞同的表情。我又追问了一句:“猴子辛辛苦苦种活了果树,可又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拔了果树,你怎么看待它这种行为?”学生纷纷举手,“它太没有耐心了。”“它没有主见,就象《抬驴》中的老头。”“它只想早点吃果子,一点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瞧,脱轨的思维又回来了。所以,相信学生吧,他们解决问题可能比你更圆满。
(二)
学完课文,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猴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说:“我不会随便听信别人的话,会耐心地等下去。”“我会打听好哪种果树又好种结果子又快,然后再去种树。不会象猴子这样拿不定主意。”“如果我是猴子,那我就不把已经成活的树拔掉,而是再种上杏树、桃树什么的,这样我就能吃上好多种果子了。”……
多聪明的孩子啊!我们还要怀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所以,相信学生吧,他们的智慧火花远比你以为的要炫目得多!
反思三: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了一只猴子没有耐心,一直听别人的意见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着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一共种了4次树,课文的结构比较相似,最后交代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刚开始研究教材,感到课文比较浅显简单,意思很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其次三段对话比较相似,适合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点及线的教学过程。首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对话,从想法上、做法上去体会猴子的着急,然后紧扣关键词“一想”、“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猴子没有耐心的印象。后面的两段对话,我便放手让孩子自学,从猴子的三次想法和三次做法,体会到猴子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以及它做事没有主见,不动脑子。其中猴子的三次想法略有不同,第一次是“我可等不及”,第二次是“我也等不及”,第三次是“我还是等不及”,三个副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顺序也不能颠倒,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填一填这些副词。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于是借鉴了 谈永康老师教学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副词填一填“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乌鸦的话,就拔了梨树,改种杏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喜鹊的话,又拔了杏树,改种了桃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听了杜鹃的话,拔了桃树,种了樱桃。于是,第三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有老师提出“梨子五年才能结果,所以无论猴子拔不拔树,都是不可能吃到果子的。”说明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像小猴一样没有主见,需要自己动脑思考。
《猴子种果树》这篇教材虽然意思浅显,但其中蕴含的含义是很深。比如说,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做?”有孩子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猴,我就不听别人的话,自己种自己的树。”这个答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深入一想,是不是别人的话都不听呢?乌鸦它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猴子为什么听了乌鸦它们的话没有种成果树呢?因为他没有认真考虑别人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别人的建议也许是好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是辩证地去看待。但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这一点,课堂结束后,我觉得很遗憾。
其中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比较好的地方是板书。根据猴子种树的情节,我把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一一擦掉,最后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引导学生思考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得出这只猴子没有耐心、没有主见两个特点,与题目一一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通过这一堂课,使我认识到许多不足,比如环节的设计,教材的研读,还需要更加努力。
反思四: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简短的寓言故事。课文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在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贯穿在文章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帮助孩子理解。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伊始,我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只爱吃水果,并且想通过自己劳动得到源源不断水果的猴子。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析形。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
在轮读课文的阶段,相机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依旧贯彻随文识字的教法。通过析音、析形、析义分类知道识字。例如在教学“浇”时,通过析形和动作,以及换偏旁,帮助学生牢记生字。
文 本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它的简单,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没有多少嚼头的词语。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于是,我对文本也就没有多加细读,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试着概括主要内容,当然也作了一定的引导,用填空题的方式指导,让学生概括时有章可循,也不知不觉地渗透概括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你从哪儿感受到?”一个问题统领全课,在朗读、品读猴子与乌鸦、喜鹊等的对话中,抓住重点词语,模仿人物的语气,从而感受到猴子的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什么果树也没种成。
最后再请几个同学上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在大家的笑声中轻松结束全课。
反思二: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缺乏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殊不知正是这种不信任才是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求知探索的劲头被扼制了,久而久之,便会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再到不会思考,也许会真的变得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真正要给学生的是信任而非怀疑、是点拔而非包办。
下面,我将学生们流光溢彩的思维花絮例举一二:
(一)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童趣盎然。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在猴子的果树成活的时候,就有鸟儿飞来跟它说,这种果树结果子慢呢?怎么这么巧呢?我一愣,一时之间真不知该如何向她解释这种“无巧不成书”的现象,这时其他学生也叽叽喳喳议论起来,于是我不动声色地把这个问题又丢回去:“是啊,怎么会这么巧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故事是编的,假的,所以这么巧。”他的回答,有人认同,有人反对,教室里声音更大。又一个学生说:“猴子急着吃果子,种树很认真,果树一种下去就能活,所以当鸟儿来时,果树总是活着的。”学生们大多露出了赞同的表情。我又追问了一句:“猴子辛辛苦苦种活了果树,可又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拔了果树,你怎么看待它这种行为?”学生纷纷举手,“它太没有耐心了。”“它没有主见,就象《抬驴》中的老头。”“它只想早点吃果子,一点也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瞧,脱轨的思维又回来了。所以,相信学生吧,他们解决问题可能比你更圆满。
(二)
学完课文,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猴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说:“我不会随便听信别人的话,会耐心地等下去。”“我会打听好哪种果树又好种结果子又快,然后再去种树。不会象猴子这样拿不定主意。”“如果我是猴子,那我就不把已经成活的树拔掉,而是再种上杏树、桃树什么的,这样我就能吃上好多种果子了。”……
多聪明的孩子啊!我们还要怀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所以,相信学生吧,他们的智慧火花远比你以为的要炫目得多!
反思三: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了一只猴子没有耐心,一直听别人的意见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着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一共种了4次树,课文的结构比较相似,最后交代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刚开始研究教材,感到课文比较浅显简单,意思很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其次三段对话比较相似,适合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点及线的教学过程。首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对话,从想法上、做法上去体会猴子的着急,然后紧扣关键词“一想”、“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猴子没有耐心的印象。后面的两段对话,我便放手让孩子自学,从猴子的三次想法和三次做法,体会到猴子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以及它做事没有主见,不动脑子。其中猴子的三次想法略有不同,第一次是“我可等不及”,第二次是“我也等不及”,第三次是“我还是等不及”,三个副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顺序也不能颠倒,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填一填这些副词。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于是借鉴了 谈永康老师教学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副词填一填“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乌鸦的话,就拔了梨树,改种杏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喜鹊的话,又拔了杏树,改种了桃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听了杜鹃的话,拔了桃树,种了樱桃。于是,第三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有老师提出“梨子五年才能结果,所以无论猴子拔不拔树,都是不可能吃到果子的。”说明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像小猴一样没有主见,需要自己动脑思考。
《猴子种果树》这篇教材虽然意思浅显,但其中蕴含的含义是很深。比如说,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做?”有孩子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猴,我就不听别人的话,自己种自己的树。”这个答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深入一想,是不是别人的话都不听呢?乌鸦它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猴子为什么听了乌鸦它们的话没有种成果树呢?因为他没有认真考虑别人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别人的建议也许是好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是辩证地去看待。但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这一点,课堂结束后,我觉得很遗憾。
其中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比较好的地方是板书。根据猴子种树的情节,我把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一一擦掉,最后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引导学生思考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得出这只猴子没有耐心、没有主见两个特点,与题目一一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通过这一堂课,使我认识到许多不足,比如环节的设计,教材的研读,还需要更加努力。
反思四: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简短的寓言故事。课文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在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贯穿在文章中。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将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帮助孩子理解。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伊始,我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只爱吃水果,并且想通过自己劳动得到源源不断水果的猴子。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析形。并就题设疑:猴子是怎样种果树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
在轮读课文的阶段,相机提示学生正音,比如说“樱”是后鼻音;“耐”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ai.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课文内容时,依旧贯彻随文识字的教法。通过析音、析形、析义分类知道识字。例如在教学“浇”时,通过析形和动作,以及换偏旁,帮助学生牢记生字。
文 本教学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