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时间: 07-01
栏目:反思
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反思五: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反思五: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