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 06-26
栏目:反思
反思一: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反思二: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反思三: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反思四: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2、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新课标将“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分成了三个大块,从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简单的收集和统计的知识,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节课是三年一期的统计,因为学生已几次接触了统计知识,对于看统计图表、填统计表,看图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难了,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上。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操作如下:
一、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学生喜欢、熟悉的足球赛抛硬币情境,以 “这样抛硬币公平吗?”这句话为切入点,整节课围绕着这样设计公平吗?抓住教学重心,利用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学生学得快乐,参与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向学生渗透随机的思想。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近平均线,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在练习的全过程中,我都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玩一玩、议一议、猜一猜,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养成了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重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作用
在练习的设计上,我有意识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在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当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时候,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码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猜的次数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猜到最后一个的时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说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这一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且通过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促进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
反思二: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两周前就把第六单元上完了,因为一直都在忙课题结题的事,所以直到今天才有空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做个简单的教学回顾和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均数意义,会求平均数;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数据,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体验。
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如在“猜一猜”中,安排了“转盘”和“抛图钉”两试验活动。设计这些试验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主动修自己的错误经验。
反思三: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反思四: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2、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