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体积教学反思(2)

时间: 06-24 栏目: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导入新课首先我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物体,再现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然后出示一个包装盒,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从而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令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接着用课件演示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那么长、宽、高会有怎么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分组操作拼长方体、填写报告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在整个活动中,我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实验——论证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也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从求长方体体积入手,让学生从长方体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体,不仅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还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一次次交流互动的冲击下,矛盾得到了释疑,观点得到了支撑,思维得到了飞跃,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人才的沃土。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在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没有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而是自己急于求成总结了。

另外,最后为了完成每日一题,有些拖课,因此时间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创造的火花,把课堂变成人人参与,思维碰撞的空间。


反思五: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主要重视了以下几方面:

1、重视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来引入教学。

新课伊始,课件出示三个几何体的底面和高,引导学生来观察这三个几何体,发现它们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都相等。进一步引导思考: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认同,并提出等于底面积乘高。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这仅仅是猜想,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重视利用知识、方法的迁移来展开教学。

本课的例题探索,有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因此,笔者在执教时,根据陈星月的回答顺势复习了圆面积的推导: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或更多,剪开后可以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接着提问:那么,受这个启发,那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呢?首先实物演示圆柱切拼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然后进行课件演示,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3、重视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和板书的精当设计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核心问题即指中心问题,是诸多问题中相对最具思维价值、最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问题。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提炼而成的教学中心问题。就如圆柱体积的计算而言,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圆柱的体积可能跟圆柱的哪些条件有关呢?”“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一般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三个问题,使学生在获取圆柱体积公式的同时又了解了体积公式的由来,并及时总结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核心问题也可以指为了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关键环节提出的指向性问题。

当然,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是:书写格式的规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