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示儿教学反思(2)

时间: 06-23 栏目:反思
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五: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一课扣住“悲”字让学生理解诗文,重点思考“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诗写明了这一点?”学生很快便找出了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我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有学生这样回答道:“我觉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的一种遗憾。”我又问:“既然只是遗憾,诗人为什么不用‘憾’而用‘悲’字?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我又启发:“你们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足以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有人回答是“悲”。我追问:“这个‘悲’字包含了几层意思?也就是说,作者都悲伤些什么?”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我介绍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离失所,朝廷被迫南迁但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历史,由此引导学生领会到作者有“三悲”:一悲,临死前没能看到祖国的统一;二悲,自己年迈体衰,无法再为国家效力;三悲朝廷腐败,不派兵迎敌平定战乱。所以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找准诗眼,体会它贯穿全诗的情感是学诗的关键所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