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教学反思(2)
时间: 06-23
栏目:反思
1、完成《山海关》的教学后,我有一种“下岗”的感觉:
《新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当我讲到“假 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这不证明了 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 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 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关前进行角色体验,并能将自己的感受 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
3、插图的利用:
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很多山海关的图片,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整体上我比较满意,但是在本课中我的教学还有许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组织教学还不是很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还不够,看来课堂上还真应该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山 海关》作为略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们读懂课文,从“伟大的体魄”和“忠贞的灵魂”两个方面对山海关有一个完整 的印象,并能够在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二是结合重点词、句、段,了解作者对耸立在祖国大地上雄关的热烈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爱国的情感;三是自主品读课文, 对文章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以及文中的精彩语段有所体会。
这篇课文的生词实在是很多,在制作课件时光生词就用了两张,有些生词还是不经常 用的,如:雉墙、扰攘等,好多同学在读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这需要不断地纠正。这一篇课文的多音字也非常多,如颈、咽、燕等共八个多音字,解决这些多音字和 生词,再加上读课文用掉了两个课时,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为了熟练地掌握本课生字,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多用一个课时也是应该的。
反思五:山海关教学反思
《山海关》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这节课的教 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领略山海关的雄伟险要,感受山海关“伟大的体魄”与“”忠贞的灵魂”,激发爱国情感。
上 完这堂课觉得这节课还是一堂受“传统教学”约束的课。对于教科书只是去“接受”和“传递”,而没有主动去改动它。在这样课程观念下,那么这堂课是“带着镣 铐在跳舞”,没有取得根本上的突破。 比如:上课提出了4个细碎的问题,要学生找书中的句子回答、体会。这一环节就把自己和学生都束缚在了教科书中。①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条条框框来学,没有拓 展思维的空间;②在本来就没有开放思维的同时又束缚学生找书中的句子回答。“空间”,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在哪里?“主动性”,孩子们的主动性在哪里?还比如 在这堂课中出现了很多关键词,如:“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鼓舞和激励”“永远在心中”等等,老师找到这些关键词后,立即将它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说 这是“我”的赞叹,或是“我”的歌颂。难道学生真的就能从这几个词语中就会感受到这是作者的“赞叹”和“歌颂”吗?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 己去观察、自己去体会,从而让他们自己发出赞叹,自己去歌颂,这不是更好吗?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该为课堂创设开放的空间。首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上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的驽驾课堂,带着学生深入课本学习,还要精心设计中心问题,吸引学生产生对话与交流的 愿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和投入,围绕着共同的“话题”,师生才能彼此敞开心扉,交流生命体验,使双方的精神在真诚的对话中接受洗礼与启迪。
其 次,当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形成碰撞。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该及时反馈、鼓励。对 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引导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第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提问是学生最能直接参与课堂的方式,它不仅反映了学生对他人的倾听的效果,也体现了学生对话题的独立的思考。在这个过 程中,教师要:(1)呵护学生的发问信心。(2)运用“主问题”探路。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教师在阅读、分析、思考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结晶,是可 以牵动整堂课教学对话的“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