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时间: 01-10
栏目: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一: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二: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三: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人家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 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 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我们也正在摸索。我们计划每一单元上完后,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出一期语文小报,形式多样,内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课内,三分之一课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经出了第一期《战争》主题的语文小报,并在各班的展示栏里展出。出小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我们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学案设计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样指导,学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导,才是我们应该出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处做指导。目前我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作用不大,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案的一个不足,他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也没多大用处。学生只是读一下就完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其他学校做的比较好,在每一个问题的旁边设计学法指导。很实用。我们从其他学校回来以后,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直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指导。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四:
鲁迅的文章,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
备课时,我打算把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概括主要事件、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和写法探究。教学时,灵机一动,提出了“喜欢阿长吗?”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辩论,完成了对阿长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引出了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转变历程。写法探究是一个很容易上得枯燥的板块,尤其是“欲扬先抑”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本想单刀直入地提问“本文有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借鉴”,又怕提问过于抽象,引起冷场。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于是换了一种提法,问:“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结果自然引出了“欲扬先抑”。接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几种写法,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个板块。最后的质疑板块是机动的,有时会把它放在课前,因为考虑到这堂课内容较多,放在课前容易耽误时间,于是放在课后。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有的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还有的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我也发现,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得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得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教师这时只需要充当补充者和评判者。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五: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二: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预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一上课,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现。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景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三: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人家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 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 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我们也正在摸索。我们计划每一单元上完后,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出一期语文小报,形式多样,内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课内,三分之一课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经出了第一期《战争》主题的语文小报,并在各班的展示栏里展出。出小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我们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学案设计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样指导,学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导,才是我们应该出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处做指导。目前我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作用不大,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案的一个不足,他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也没多大用处。学生只是读一下就完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其他学校做的比较好,在每一个问题的旁边设计学法指导。很实用。我们从其他学校回来以后,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直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指导。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四:
鲁迅的文章,学生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或者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不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
备课时,我打算把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概括主要事件、概括阿长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和写法探究。教学时,灵机一动,提出了“喜欢阿长吗?”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辩论,完成了对阿长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引出了鲁迅对阿长感情的转变历程。写法探究是一个很容易上得枯燥的板块,尤其是“欲扬先抑”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本想单刀直入地提问“本文有哪些好的写法值得借鉴”,又怕提问过于抽象,引起冷场。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于是换了一种提法,问:“为什么鲁迅在课文前面要写长妈妈那么多缺点呢?”结果自然引出了“欲扬先抑”。接下来孩子们又补充了几种写法,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这个板块。最后的质疑板块是机动的,有时会把它放在课前,因为考虑到这堂课内容较多,放在课前容易耽误时间,于是放在课后。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有的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还有的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我也发现,这次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都把握得较有分寸,但有时发挥得过于显性;一些学习要点概括得太现成,应该让学生主动概括,主动整理才好,教师这时只需要充当补充者和评判者。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五: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