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时间: 06-20
栏目:反思
反思一: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反思二: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反思三: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反思四: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 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反思二: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后半部分引出诗歌,介绍了《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全文用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联系自身的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语言渲染,感悟母爱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我请学生仔细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母亲对儿子关爱的语句。感情朗读,用心体会。在朗读的基础上,我深情地设问,母亲是在什么时候给儿子缝补衣裳的?她是怎样缝补衣裳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体会,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母亲应该很劳累了,可是为了给儿子缝补衣裳,,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多么关心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老师进一步引导,夜深了,此时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就连星星都已经--困得眨眼,可是母亲却不顾疲倦,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对儿子是多么疼爱啊!请学生更加深情地朗读。接着,老师进一步渲染: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油灯的光线是那么的微弱,母亲缝得眼睛都酸了,可是,母亲却还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缝着这一针针一线线,她仅仅是在缝补衣裳吗?这一针针一线线缝进去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啊!母亲一边缝一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然后,我请学生想象,母亲还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中,在插上翅膀的想象中更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感悟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恩情。
二、情境表演,感受母爱
学生体会了母亲深夜缝衣的恩情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清早送子的深情。母亲虽然缝补到深夜,但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起床了,她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这时,母亲舍得孩子离开自己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此时此刻,母亲有许多话要对孩子说,她可能想对孩子说什么?请学生说一说,感受一下母亲对孩子的牵挂、难舍和担心。但是,千言万语凝成了一句话: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感受到了母亲的关爱了吗?请学生朗读描写孟郊的句子,说说孟郊的心理感受,体会母亲头上的白发是为了儿子操心而多出来的,母亲对儿子的恩情是情深似海啊!接着请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母亲的牵挂!
三、联系生活,报答母爱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阳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每说一件自己要做的事,我就追问:你这样做了,就可以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了吗?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母亲的恩情对我们孩子来说比山还要高,比海还要深。像孟郊这样的大诗人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在他50岁那年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反思三: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起到了唤醒学生感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这对学生来说是在心灵上受了一次洗礼,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关心爱护,懂得应该铭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反思四: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说到母亲,孩子们在谴词造句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妈妈写进自己的文章句子里的。做爸爸的可别生气,这可不是我一人这么说的,呵呵!所以今天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不仅读起来声情并茂,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刚 一上课,我们先读了课文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对孟郊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