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菜单

木笛教学反思

时间: 06-18 栏目:反思
反思一: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文本故事情节巧妙曲折,语言叙述精炼生动,人物刻画细致真切,读中令人心灵震撼。根据课文情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方法引领学生走入文本。

1、重点回环,情感递增。

教学中,我扣住描写笛声的句子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反复朗读感悟,并牵引扣击文章的相关段落,做了四次回环。第一次,扣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几个词语读懂笛声的悲凄,朱丹的心声,读出悲凉。第二次,补充南京大屠杀场面的视频,感受国耻,读出悲愤。第三次,走入孩子们雪中祭奠的感人场面,感受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读出感动。第四次,体会大师改变主意的原因,赞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读出悲壮。人物的形象在这一遍遍朗读中越来越丰满,学生的情感在这一次次反复中越来越浓烈,对文本的理解亦是越来越深入。

2、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在学生感悟笛声的“如泣如诉”后,在学生看到同胞无辜被屠杀的血腥场面后,在学生看到孩子们“自发聚集”祭奠遇难同胞的感人场景后,学生心中肯定情感翻腾,有许多想说的话,此时安排“这笛声外还有什么声音?这声音在叹息?在哭诉?在控诉?在呐喊?”的练笔,让孩子们抒发自己的心声,亦是表达对文本的感悟。课堂中,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那是因为情由心生。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堂中,我以木笛曲贯穿在读文、体会、练笔等环节中,渲染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我适时补充了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同样的教学设计,我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四遍,每一次的课堂都不一样,我想,这也正是高段课堂的特点,生成与预设总是有差别的。这种时代性、情感性强的文章,怎么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中,有的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教学更流畅。


反思二: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是一篇写纪念南京大屠杀的课文,作者借一位青年演员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尽情地吹奏起如泣如诉的木笛声,在笛声和烛光的强烈视听碰撞中,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立足整体,注重联系。

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字里行间,字词句段篇联系无处不在。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立足篇章整体,联系上下文,联系收集的资料、当时的场景读懂课文。

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曲目,“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我启发学生:此时此刻,每一个人的内心却是波澜起伏的,他们在想些什么呢?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就不能演奏欢乐的曲子?学生们深深地理解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朱丹拒绝演奏欢乐乐曲的原因,也为下文的放弃埋下了伏笔,体会到了朱丹深深的爱国情。学生们在联系中感悟语言,发展思维。

二.创设情境,真情感悟。

朱丹在广场上吹奏悲歌这一自然段,需要学生用心地感悟。课上,学生读文后谈感受,我适时引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纪念碑前,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那是怎样一种笛声呢?让我们站在纪念碑前,静静地倾听,边听边想象,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大屏幕打出孩子们手擎红烛,朱丹倾情演奏的背景图,播放如泣如诉的笛声,相关文字徐徐出现:“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翩然回旋。”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孩子们静静地倾听,仿佛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与文中的人物进行着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交流,深深地体味出了朱丹的爱国情怀。

整堂课都以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让学生在歌曲声中每人手擎一支蜡烛,再次用那莹莹烛光去悼念那些曾经在苦难中死去的人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让学生真正从文中领悟其主旨,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思三: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这篇课文讲的是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经过初试、复试的激烈竞争,进入了终试,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他拒绝演奏欢乐的曲子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晚上,他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悲凉凄切的乐曲悼念亡灵,又被在场的音乐大师破格录取。表现了木笛手朱丹深深的爱国情怀。抓住文中的对话及对笛声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手朱丹的爱国情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在决定自己艺术前途的终试前就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充分查找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才能走近文本,真正有所感悟。但当学生进入角色,在读中感悟后,才会很容易受到朱丹、大师和孩子们的感染。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华丽,对于本文重点的段落,如果要理解到一定的深度还是有困难的,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在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资料补充,入情入境

在对话教学时,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朱丹在考场上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到底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能回答是因为当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但是如果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没有了解,那他们是不能真正理解朱丹的这一举动的。于是,课堂上我适时补充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写作背景,能更快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到朱丹的那一片爱国情。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文的25自然段,语言优美,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多形式的读,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住文中之情。学生在理解课文语句后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读出人物心声。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孩子们和朱丹一样怀着浓浓的爱国情。

3、扣住词语,感受笛声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先找到描写笛声的语句,再细细品读,把句子读薄,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进行体会。通过读透“悲凉凄切、脉管滴血、如泣如诉”这几个词语,从而读懂朱丹的笛声,更读懂了朱丹的内心世界。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得到较好的融合。

4、媒体使用,渲染情境

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我选用了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片,向学生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在视觉上引起学生的震憾,在心灵上产生与人物的共鸣。而之后木笛曲《江河水》,则更好地渲染了情境,并使语言文字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整堂课的设计较为流畅,但是因为缺少很细致的预设,在落实过程中就显得很粗糙,不到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也在想,怎样做好文本的研读,怎样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进行问题或具体内容的预设,以此提高自己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像如果能在滔滔江水中,只取出几瓢饮,但却饮得痛快,饮出蕴藏于水中之甘甜。当然这便是智者的境界了。


反思四:木笛教学反思

《木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选读课文第七课,其编排意图是回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主题,。而在方法上是尽量放手让学生自 读自悟,教师适当抽查,进行必要的指导。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