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时间: 06-17
栏目:反思
反思一: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上周,在教研组上了一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来展开教学。围绕阅读提示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和对环境的保护。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从简介橡树入手;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课文最后一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来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这颗高尚的心;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倾诉来结束本堂课。
在备课时感觉还是很不错,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备课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有些设计在落实时发现我高估了学生的学情,如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我愿以为有了我给予的填空题的帮助,同学们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三年级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刚刚接触,只有充分地读课文,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段特点。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否与预习是否充分有关,本课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安排在家庭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结果不少学生把家里的口头读书作业忽略不计,当然也不去做了。没有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直接影响了对这件事的看法的交流。因此,教学初读这一关一定要做扎实了,否则影响深入研读的质量。
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中段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要平时加强学法指导。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没料到,不少学生傻眼了,竟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自主学习又变成了流于形式。显然这与平时的教学有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和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反思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为了保护一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在本课的学习中,主要指导学生在自主读文中感悟环保主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让同学们与《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作对比,让同学们自己感受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高尚品质,在他们朴实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他们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从教学效果看,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工人和工程师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本课,我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上,我让孩子们找出主要人物,事件与结果,在交流讨论中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在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句组合归纳,尽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本文的矛盾对比中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此外,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是未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读理解,对于这一点我还学要更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做会更好。
反思三: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反思四: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设想上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在阅读感悟中提示一种写法 “以小见大”。
比如,文中通过“绕树筑路”这样一件小事,
上周,在教研组上了一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略读课文教学的原则“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来展开教学。围绕阅读提示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和对环境的保护。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从简介橡树入手;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以课文最后一句为突破口,让学生研读课文中描写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来感受到筑路人对橡树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这颗高尚的心;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练笔倾诉来结束本堂课。
在备课时感觉还是很不错,没想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备课那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有些设计在落实时发现我高估了学生的学情,如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我愿以为有了我给予的填空题的帮助,同学们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三年级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刚刚接触,只有充分地读课文,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段特点。当然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否与预习是否充分有关,本课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安排在家庭作业中让学生自己去读读课文,结果不少学生把家里的口头读书作业忽略不计,当然也不去做了。没有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直接影响了对这件事的看法的交流。因此,教学初读这一关一定要做扎实了,否则影响深入研读的质量。
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中段年级的学生的自学要平时加强学法指导。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没料到,不少学生傻眼了,竟然不知如何下手,于是自主学习又变成了流于形式。显然这与平时的教学有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和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反思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为了保护一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在本课的学习中,主要指导学生在自主读文中感悟环保主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让同学们与《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作对比,让同学们自己感受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高尚品质,在他们朴实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他们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从教学效果看,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工人和工程师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本课,我着重在于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上,我让孩子们找出主要人物,事件与结果,在交流讨论中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在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句组合归纳,尽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本文的矛盾对比中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此外,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是未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读理解,对于这一点我还学要更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做会更好。
反思三: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反思四: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在筑路的过程中设法保护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高,内容简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设想上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只是在阅读感悟中提示一种写法 “以小见大”。
比如,文中通过“绕树筑路”这样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