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时间: 06-17
栏目:反思
反思一: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笔调简约、朴实,所以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反思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遗憾,本来可以更紧凑些,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这正是给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反思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是上第二课时时我向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跟学生探讨过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节课的上课情形,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赶着上下一个环节,就匆忙得一带而过。叫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订正板书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怎么样?还是根本就没想?当时我没有深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与同学所说的内容又怎么引起共鸣呢?印象不深记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样促进这些学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作记号,写批注。防止有些同学上课不动脑,这只是一种逼迫的情形,不是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那课堂该是多么美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我主要围绕着“李时珍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层层展开教学。最后说一说“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先打好预防针,不能泛泛而谈只说李时珍你真棒,你要说出他棒在哪儿,也不能只说,你要向他学习。要说说你向他学习什么。因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笔调简约、朴实,所以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反思二: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让万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并亲自尝药材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备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不大,难点在于两个。首先课文是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普通的小事揭开了他寻访生涯艰辛的一角。几乎没有吃过苦头的学生仅凭文字的描述很难感同身受李时珍那种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解决这一难题我想了两种方法进行突破,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强烈的对比反差谈李时珍在野外饱受的让人难以忍受的风霜之苦,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同学通过对比有了他们没有家人照顾,可能会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课文字只能写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让孩子们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他吃的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如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完这座古寺的破败之后,我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继续追问,这仅仅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吗?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李时珍还要在野外面临着恐惧、危险、孤独等别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课文处处都能看到李时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学关注到他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仅仅靠那句“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的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体现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境界。所以必须要同学们走进《本草纲目》,了解它的在医学的巨大作用和价值才会真正体会李时珍的为民着想。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设计,只是多次回环的朗读此句,似乎不能让学生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一处可以修改为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伤医治病人上的巨大贡献,从而联系到李时珍的一心为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次上课,首次正式采用了导学案的形式,发现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优点和问题,值得我以后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导学案确实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学的情况,由原来的听学生说变为现在的看学生写。无形变有形,更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把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感觉到传统课堂的热闹和导学案的高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对立之处。课文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前置,让同学们提前展示了自己学的情况,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对此问题的新鲜感,在课堂上变成了看客。好在这些矛盾的出现绝非不可调和。在问题的设置上,导学案和课堂呈现体现一定的梯度,也许会调动起学生“够一够摘桃子”的兴趣。
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遗憾,本来可以更紧凑些,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不过这正是给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反思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是上第二课时时我向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跟学生探讨过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节课的上课情形,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赶着上下一个环节,就匆忙得一带而过。叫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订正板书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怎么样?还是根本就没想?当时我没有深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与同学所说的内容又怎么引起共鸣呢?印象不深记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样促进这些学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作记号,写批注。防止有些同学上课不动脑,这只是一种逼迫的情形,不是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那课堂该是多么美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我主要围绕着“李时珍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层层展开教学。最后说一说“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先打好预防针,不能泛泛而谈只说李时珍你真棒,你要说出他棒在哪儿,也不能只说,你要向他学习。要说说你向他学习什么。因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