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时间: 06-16
栏目:反思
反思一: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从表面上看,《角与直角》是几何课很容易让学生操作,学习的气氛比较活跃,比较热闹,可以让学生到教室里到处找找角和直角,很好上。而从“新基础教育”的理解来看,这是选了一节比较“难啃的骨头”——概念课,很难上,尤其是在低年级上概念课是难上加难。
在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的概念课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呈现、记忆、辨析、运用。我的这节课也是这样的:从生活中引进,角有哪些?从生活当中的这些个角,抽象到图形的角。再让学生进行辨析,然后再运用。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从实物到角的概念的出现,由老师帮助学生马上抽象出角的概念。抽象的过程是我代替学生完成的,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的认识就会有偏差,接着就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呈现概念——记忆概念——辨析概念——运用概念”,这是大部分概念课所遵循的概念的演绎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建构概念,因此这是在设计过程中表现的第一个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两个。
一、关于概念的区分。
定义区分,形成一个准确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学生指的是一个点,而老师指的是一个部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实物引进的时候并没有强调角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这些都是在低年级的课上尤其要注意的。
这里还存在老师对学生的状态不敏感。课上出现了“学生生病老师吃药”的现象,这就反映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差异的回避。能够正确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他们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资源捕捉。
“新基础教育”强调:“动态生成”这种课堂教学形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既是由教学活动所固有的全部生动性和丰富性所决定,又是在教师的教学艺术作用下教学活动进入高层次的结果。
这节课上有两次开放的地方,一次是生活中的角,非常开放,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好,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回应,应该让学生辨析一下,给学生归类,让学生区别一下,你们所举的例子,这些角有什么差异。还有一个开放的地方是在折的时候,学生折的情况有几种:第一种情况,学生折了一下,第二种情况,学生对折再对折,一个直角就出来了,第三种情况学生把对折了四次,这样就出现了四条边。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起来。折了一次没有成功,为什么?如何在折的过程中有所起步。把几种情况拿来交流一下,环节设计了就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有些地方要停留让学生有所反思,让学生体悟、体验、提升。
总之,要上好一节“新基础教育”的课需要教师具备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需要长期的磨练。通过这样的一次经历能给我很大的启示,对我以后的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本着这一点,我在这节课尽量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去体悟。
反思二: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角和直角”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如何将生活中的角与平面图形角建构起来,形成“角”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没有采用实物引入,而是通过学生用两根小棒搭不同的图形,然后在搭出的角的图形上描出角,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掌握角的特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数学中规定的,没必要让学生探究,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看书认识角的顶点和边。最后用一组判断又一次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认识直角。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对三角尺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角的观察,这样来认识直角的。而后的验证直角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完成。在这一层次里还有一个折直角的环节,经再三思考最后我还是把教材中这一内容往后移,在学生验证完直角,对直角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以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没有直角三角尺,也没有书本,只有这样一张不规则的纸,怎么用它去测量这些物体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安排在前面就事论事的折直角要妥当,从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结合所跟班的学校上海市长宁实验小学各位数学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结合本人的反思,我觉得本课存在着这些需要调整的细节问题:
1、在搭图形——描角——抽象概括出“角”——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后,应当在黑板上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我是安排在学生完成判断题后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上,怎样设计学生对角的印象不深刻)
2、多媒体的制作要更灵活一点。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时,学生每找到一个角,多媒体就应该能够显示出来。(在备课时我已经想到这一点,但由于本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以后需要加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3、在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验证、寻找身边的直角时,验证方法一定要指导,或者借助学生错误的操作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上课的班级学生能力非常强,表现非常出色,上课时没有出现错误操作,所以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4、在认识直角后,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直角,感知、区分直角的特殊,而不是只让学生观察,用口头表述直角的样子,因为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的。(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口述直角的样子,结果学生表达不清楚)
反思三: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角与直角》是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角的原形,如:桌角、书角、衣角等。但对于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的角是直角?如何判定直角等却是陌生的。本节课是角与直角的初步认识,它对于学习本章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大小、量角与画角等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根据儿童概念学习和几何学习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儿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导入新知时我直接从三角尺引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较自然地揭示课题。随后通过向学生提供钟、交通图标、数学书等常见的实物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同时为角的初步抽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研究表明,成功的几何学习强调儿童在主动构造他们自己知识中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知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自己活动的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验一验、剪一剪等操作活动,感知角(直角)和抽象出角的特征,同时几何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操作活动而自然呈现。教学中,我始终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观察、抽象、归纳等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几何知识学习的特点,精心选择学习与训练的资源。
在新知的学习阶段,我注意向学生提供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习材料,及时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获得对角和直角特征的认识。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概念阶段,教师精心选择训练材料,提供变式图形和否定例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理解进一步把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整节课采用概念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活思维、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从表面上看,《角与直角》是几何课很容易让学生操作,学习的气氛比较活跃,比较热闹,可以让学生到教室里到处找找角和直角,很好上。而从“新基础教育”的理解来看,这是选了一节比较“难啃的骨头”——概念课,很难上,尤其是在低年级上概念课是难上加难。
在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的概念课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呈现、记忆、辨析、运用。我的这节课也是这样的:从生活中引进,角有哪些?从生活当中的这些个角,抽象到图形的角。再让学生进行辨析,然后再运用。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从实物到角的概念的出现,由老师帮助学生马上抽象出角的概念。抽象的过程是我代替学生完成的,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学生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的认识就会有偏差,接着就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呈现概念——记忆概念——辨析概念——运用概念”,这是大部分概念课所遵循的概念的演绎过程,而不是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建构概念,因此这是在设计过程中表现的第一个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两个。
一、关于概念的区分。
定义区分,形成一个准确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学生指的是一个点,而老师指的是一个部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实物引进的时候并没有强调角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这些都是在低年级的课上尤其要注意的。
这里还存在老师对学生的状态不敏感。课上出现了“学生生病老师吃药”的现象,这就反映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差异的回避。能够正确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他们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资源捕捉。
“新基础教育”强调:“动态生成”这种课堂教学形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既是由教学活动所固有的全部生动性和丰富性所决定,又是在教师的教学艺术作用下教学活动进入高层次的结果。
这节课上有两次开放的地方,一次是生活中的角,非常开放,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好,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回应,应该让学生辨析一下,给学生归类,让学生区别一下,你们所举的例子,这些角有什么差异。还有一个开放的地方是在折的时候,学生折的情况有几种:第一种情况,学生折了一下,第二种情况,学生对折再对折,一个直角就出来了,第三种情况学生把对折了四次,这样就出现了四条边。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起来。折了一次没有成功,为什么?如何在折的过程中有所起步。把几种情况拿来交流一下,环节设计了就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有些地方要停留让学生有所反思,让学生体悟、体验、提升。
总之,要上好一节“新基础教育”的课需要教师具备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需要长期的磨练。通过这样的一次经历能给我很大的启示,对我以后的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本。本着这一点,我在这节课尽量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去体悟。
反思二: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角和直角”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展开的。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如何将生活中的角与平面图形角建构起来,形成“角”的概念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没有采用实物引入,而是通过学生用两根小棒搭不同的图形,然后在搭出的角的图形上描出角,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进一步掌握角的特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数学中规定的,没必要让学生探究,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看书认识角的顶点和边。最后用一组判断又一次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认识直角。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对三角尺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角的观察,这样来认识直角的。而后的验证直角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去完成。在这一层次里还有一个折直角的环节,经再三思考最后我还是把教材中这一内容往后移,在学生验证完直角,对直角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以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没有直角三角尺,也没有书本,只有这样一张不规则的纸,怎么用它去测量这些物体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比安排在前面就事论事的折直角要妥当,从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结合所跟班的学校上海市长宁实验小学各位数学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结合本人的反思,我觉得本课存在着这些需要调整的细节问题:
1、在搭图形——描角——抽象概括出“角”——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后,应当在黑板上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我是安排在学生完成判断题后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上,怎样设计学生对角的印象不深刻)
2、多媒体的制作要更灵活一点。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时,学生每找到一个角,多媒体就应该能够显示出来。(在备课时我已经想到这一点,但由于本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有限,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以后需要加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3、在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验证、寻找身边的直角时,验证方法一定要指导,或者借助学生错误的操作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上课的班级学生能力非常强,表现非常出色,上课时没有出现错误操作,所以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4、在认识直角后,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直角,感知、区分直角的特殊,而不是只让学生观察,用口头表述直角的样子,因为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的。(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口述直角的样子,结果学生表达不清楚)
反思三:角与直角教学反思
《角与直角》是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角的原形,如:桌角、书角、衣角等。但对于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的角是直角?如何判定直角等却是陌生的。本节课是角与直角的初步认识,它对于学习本章中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大小、量角与画角等知识作好必要的准备。
根据儿童概念学习和几何学习的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和积极地思考。儿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导入新知时我直接从三角尺引入,引发学生的思考,比较自然地揭示课题。随后通过向学生提供钟、交通图标、数学书等常见的实物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同时为角的初步抽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研究表明,成功的几何学习强调儿童在主动构造他们自己知识中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感知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自己活动的系统模式中构建空间观念。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折一折、验一验、剪一剪等操作活动,感知角(直角)和抽象出角的特征,同时几何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操作活动而自然呈现。教学中,我始终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观察、抽象、归纳等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几何知识学习的特点,精心选择学习与训练的资源。
在新知的学习阶段,我注意向学生提供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习材料,及时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获得对角和直角特征的认识。在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概念阶段,教师精心选择训练材料,提供变式图形和否定例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理解进一步把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整节课采用概念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活思维、学会学习、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