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时间: 06-13
栏目:反思
反思一: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反思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习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三: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难点是体会“泼水意味着吉祥如意和幸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一、潜心会文,切己品味。
教师的导要导在点子上。因此,在本课的导读中,我以媒体课件为辅助,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潜心会本文”,引导他们“遵路”、“入境”、“悟神”,引导他们切己品味、读中悟情、读中传情,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生动感受。
媒体课件的辅助导读,尤其是那一段声画俱佳的泼水录象更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看这段录象,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感受着欢乐。在他们“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
二、指点学法,逐渐放手。
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开展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
(1)读 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读准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欢乐的画面。
(2)找 在这一段中找一找泼水节还有哪些欢乐的活动,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3)想 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将画面内容说具体。
具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合作效率大大提高,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孩子们高举的小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句式训练,内化语言。
二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要把阅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句式训练,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清水泼在_____身上,祝_____。”为帮助学生理解“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我设计了“因为清水代表着_____,所以_____。”通过这样一个个句式的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内化文本语言。
四、积累传统节日,拓展延伸。
课文后练习4要求学生说说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因此我呈现一些少数民族的画面,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后探求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欲望。引导孩子们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如果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其他各民族传统节日,很好的结合课堂和课后之间的学习,就能取得1+1》2的效果,即“根植课内,延伸课外。”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依然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对课程目标的把握不足,造成目标的缺失。问题的繁琐细致,对文本整体的感悟就显得支离破碎,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的日子,我将以教学研究为平台,探究更优化的教学方法。或许,欢乐地教、欢乐地学,将欢乐进行到底,才是我教学应该追求的意境。
反思四: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媒体课件为辅助,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潜心会文本”,引导他们细细品味、读中悟情、读中传情。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唤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的全身心去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情景,通过朗读表达自己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欢快的感受。
从 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多媒体课件的价值是很大的:能引其观,诱其思,排其难,激其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实践更富有情趣:优美动听的傣族民乐回荡在 耳旁,学生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走进了西双版纳;形象生动、
3月24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你喜欢过节吗?”这样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春节,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想过年时的快乐情景,以此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语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泼水节的影像资料,再请学生说说从中知道的内容,将课文内容与影像资料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接着我又请学生在文中寻找重点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课文第三段是本文的结束部分,因为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教学时我将这个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我则为学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傈僳族的刀杆节;内蒙古的那达慕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反思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第五,过渡语言恰到好处,简洁优美。
如:复习词语后小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欢乐吧!”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入:“走进迷人的西双版纳,看!高高的佛塔,圣洁美丽;宁静的村寨,世外桃源;美丽的孔雀在浓绿的椰树下悠闲的散步;悠悠的澜沧江水碧波连连。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美丽时节,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又到了!请小朋友们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时引入:“在热切的期盼中,最为热闹的泼水活动就要开始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们为泼水活动做了哪些准备?”讲到人们为泼水活动做准备时:“是啊,泼水节这天人们无比激动,早早做好了准备。还没开始泼水呢,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欢乐,这份激动吧!”播放泼水的场面要展示图片时:“泼水节中最快乐的就是泼水活动了,想看一看泼水的场面吗?”感受了泼水的盛大场面后小结:“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这真是一个——(欢乐的泼水节)!”揭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以后:“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时此刻,大街上弥漫着香气,萦绕着祝福,这真是一个——”引入第三自然段时:“泼水活动结束了,泼水节的欢乐还在继续呢。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最后总结全文:“这样一个欢乐的泼水节,令我们流连忘返。下面,就让我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再次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吧!”这些过渡语使整个课堂显得干净利落,脉络清晰,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这节课也并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如背景音乐的时间太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听觉疲劳;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泼水节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但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反思三: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难点是体会“泼水意味着吉祥如意和幸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一、潜心会文,切己品味。
教师的导要导在点子上。因此,在本课的导读中,我以媒体课件为辅助,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潜心会本文”,引导他们“遵路”、“入境”、“悟神”,引导他们切己品味、读中悟情、读中传情,去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生动感受。
媒体课件的辅助导读,尤其是那一段声画俱佳的泼水录象更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看这段录象,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感受着欢乐。在他们“读中领悟情、切己体察情”之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
二、指点学法,逐渐放手。
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开展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大屏幕出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
(1)读 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读准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欢乐的画面。
(2)找 在这一段中找一找泼水节还有哪些欢乐的活动,用直线在书上画出来。
(3)想 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将画面内容说具体。
具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合作效率大大提高,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孩子们高举的小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句式训练,内化语言。
二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要把阅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多次句式训练,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清水泼在_____身上,祝_____。”为帮助学生理解“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我设计了“因为清水代表着_____,所以_____。”通过这样一个个句式的训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内化文本语言。
四、积累传统节日,拓展延伸。
课文后练习4要求学生说说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因此我呈现一些少数民族的画面,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后探求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欲望。引导孩子们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外延伸。如果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收集有关其他各民族传统节日,很好的结合课堂和课后之间的学习,就能取得1+1》2的效果,即“根植课内,延伸课外。”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依然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对课程目标的把握不足,造成目标的缺失。问题的繁琐细致,对文本整体的感悟就显得支离破碎,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的日子,我将以教学研究为平台,探究更优化的教学方法。或许,欢乐地教、欢乐地学,将欢乐进行到底,才是我教学应该追求的意境。
反思四: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课我以媒体课件为辅助,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潜心会文本”,引导他们细细品味、读中悟情、读中传情。通过眼前所读的文字唤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调动自己的全身心去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情景,通过朗读表达自己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欢快的感受。
从 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多媒体课件的价值是很大的:能引其观,诱其思,排其难,激其情。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实践更富有情趣:优美动听的傣族民乐回荡在 耳旁,学生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已走进了西双版纳;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