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时间: 04-04
栏目: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一: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二: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三: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我在第一课时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二、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肖复兴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在第一课时里的收获,并进行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让学生更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叶老修改作文的发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四、用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写作及建立写作的自信
学生学习写作也已有一个年头了,在这一年中,学生有的收获了自信,有的在学习写作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但通过这课学习一定有懂得了写作一定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写,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写作名家的名言鼓励学生坚持写作,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写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四:
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上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今天要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接着我检查孩子读书和生字词的情况,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还有读词语的形式比较单一,应该指名读、男女生对比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词语后,再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二、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二: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三: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我在第一课时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二、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肖复兴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在第一课时里的收获,并进行全班交流,有目的地让学生更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叶老修改作文的发法有更深刻的掌握。
四、用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写作及建立写作的自信
学生学习写作也已有一个年头了,在这一年中,学生有的收获了自信,有的在学习写作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但通过这课学习一定有懂得了写作一定要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写,这样才会有进步,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引用写作名家的名言鼓励学生坚持写作,相信他们一定也会写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四:
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