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时间: 03-07
栏目:工作计划
篇一: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29.4 %;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21.4%;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三、重要举措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每年设置20个左右讲座教授岗位,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及甘肃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采取“成组引进”和“带项目引进”的方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整合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
篇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引进和造就5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领域,争取引进和造就两院院士3-4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杰出人才5-8名,以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获得者、楚天学者等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10名左右。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211工程”三期建设单位为重点,通过校内-海外教授互访、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选派力度等措施,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100名左右。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10支左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力争2-3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行列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建设行列;在机械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通讯与信息系统、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力争3-5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湖北省创新群体建设行列。
(2)建设内容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1)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全职引进)
——国内重点引进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作为院士、长江学者等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海外引进知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务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本领域世界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后备人选。
——加强成建制的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产出一流成果。
——加强高层次岗位招聘工作。对于长江学者、楚天学者、教授二级和三级等高层次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此吸引一批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海外著名科学家的引进(柔性引进)
——继续加强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两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人才建设,引进海外大师级人才及团队来校工作,促进校内—海外人才实质性合作。
——投入专门经费建设一批海外著名科学家访问交流基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科学家来校工作,主要引进对象为诺贝尔奖及其它重大奖项获得者、国外知名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的主席或执行主席、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知名科研机构的首席研究员,通过他们来校工作带动学科发展和拔尖人才的成长。
3)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集中校内优势资源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层和后备层人选,学校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科研奖励、申请专利和成果转化、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优秀博士(后)、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申报水平。
——加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的申报工作。抓住两年一次的院士申报和每年一次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机会,争取在学科领军人才的申报方面有较大突破。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1)校内—海外教授互访
——以“讲座教授”岗位、优秀海外青年学者访问实验室制度为平台,吸引世界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副教授以上的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工作。
——重点支持3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与海外知名学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访,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
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全额资助和配套资助、学校公派等途径,选派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务的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学校(专业)留学,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学术骨干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人才建设。以“211工程”三期项目和学科群为基础,跨院系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由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领军人物担任。
——学术带头人由主持过国内外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拥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核心技术等人员担任。
——配置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具有国内外学术经历的博士(后)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和学术发展力量。
2)条件建设
——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给予每个创新团队专门的条件建设经费资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教学科研成果”的目标。
——加强项目型团队建设工作,对于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团队,学校给予一定的人才配套专项经费资助,支持团队骨干与海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3)机制建设
——实行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用人权、分配权、考核评价权、学术自主权。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鼓励和支持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培育和支持创新团队建设等作为聘任条件。
——学术评价上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注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等评价因素。
——对于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在分配上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3)预期成效
①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重点学科水平。发挥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人才集聚效应,通过引进和造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来汇聚一流的队伍,提升学校的学科竞争力,推进“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
②师资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争取获得一批国家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③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把握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需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经费为8000万元,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其中申请中央专项经费100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7000万元。
主要用向: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基金4280万元,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基金2020万元,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基金1700万元。具体使用将与“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统筹安排。
篇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世纪更替,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教师建设队伍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重点学科、学位点探队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手段,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为目的。
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实验室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几门学科共同发展,老实验教师多,新人少,传帮带作用难以实现;师资队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1、待遇及生活工作条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教学积极性削弱,师德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队伍还不够稳定。2、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加上新师资中高学历者偏少,不足以抵消非自然减员因素,使学校培养压力增大。3、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教学任务加重,教师疲于应付,许多科研能力很强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阻碍了科研型实验教师形成和人才的培养。4、缺乏学术人才,学术能线断层严重,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力量薄弱,进一步制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建设内容及措施:⑴以老带新,以中年实验教师为骨干;
⑵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⑶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
⑷每学科培养1名科研型实验教师。
为了实现建设目标,其措施一加强对实验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学习高等教育的有关法规,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实验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积极探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每年争取安排1名教师脱产学习进修,培养骨干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研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实验教师的学术水平,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按要求完成其内容。力争实现每年1—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实验教师成为教学科研齐进的实验教师。
三、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搞好实验室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功能,对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要以迎接省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是求事地分析目前各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准确分析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需求,借鉴兄弟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20XX至20XX年实验室建设规划。现根据本实验室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与创建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目标相一致,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布局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组织功能完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不同科类本科学生实验教学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学研产一体化特征的实验体系。通过一次性规划,2至3年的逐步建设,使本实验室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学科专业及专业基础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开放性实验室数达到或超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标准。
二、基本原则
实验室总体规划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制定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观念要更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及教学改革研讨成果运用于实验室规划制定过程之中,按照有利于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本实验室专业科学研究水平与授学能力,有利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来构建实验新体系。
2、目标要明确。
按规划的总目标及学院发展规模,根据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用途和规模。
3、设备要先进。
根据培养需要,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在实验设备的选型上,要科学定位实验设备的技术档次,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布局要合理。
在实验室布局上,贯彻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统筹考虑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考虑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兼顾不同层次教学需要。 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结合学科的科研基础及实力,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结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布局上还要做好内部实验设备、资源的统筹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合理安排,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提倡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5、模式要创新。
在实验室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 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达到或超过评估要求。
6、特色要鲜明。
根据规划确定的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优势,结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在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时,一定要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篇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校建设目标和教育厅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师资建设力度大,覆盖面广
1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签约聘任的全员合同制、强调责能勤绩的结构工资制、严格考核的优胜劣汰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2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198人次,其中9人参加了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派教师外出参与专业实践活动93人次,有78名教师外派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轮训;19名教师通过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投入61.9万元对省市校级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专业带头人梯队基本形成。
3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提高素质的“四全”教育模式,把社会责任、纪律观念、质量意识、团结精神融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坚持年度考核,对不合格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切实把好引进、管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学校建设目标,实施相应的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师239人,专业课教师195人。高级职称34人,另有6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市级课程教研组组长5人,兼职教研员6人。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
20XX—20XX年是我校在省部共建新平台上实现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为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省上的扶持政策,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才荟萃、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色强校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西北师范大学20XX—20XX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
“十二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措施和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了整体性优化。20XX年至20XX年,教师人数从834人增加到1217人;教授从102人增加到224人;副教授从303人增加到37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从83人增加到26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净增29.4 %;教师中外校毕业者714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59%。
师资队伍的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支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支撑了人才培养结构从师范教育为主向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推动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需要,支撑了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但是,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状况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专业师资已不能满足学校学科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需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偏低,仅为21.4%;截止20XX年底,我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8%,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术团队建设滞后,部分学科梯队断层现象严重;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者比例仅为24%,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仅为18%,青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少、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稳定、培养、引进三个环节,通过超前规划、学科带动、机制创新等措施,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依托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基地和重大项目,努力构建人才集聚平台、成长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支持体系。到20XX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400人左右,兼职教师达到100人左右,紧缺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55%以上,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在本学科方向享有西部地区较高声誉的中青年专家100名左右。
三、重要举措
着眼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双重目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汇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整体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一)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设立“西北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储备基金”。通过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灵活思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
——根据学校建立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和相应的专职科研编制,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产生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我校工作。
——设置10个左右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科领军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面向海内外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能带领本学科在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规划学科发展,主持和组织重大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科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每年设置20个左右讲座教授岗位,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依托国家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及甘肃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采取“成组引进”和“带项目引进”的方式,吸引一批具有国际较高学术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指导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整合学科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争取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依托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吸引和培养100名左右本学科方向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
(二)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转型三个渠道,建设一支70人左右的以承担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着力解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定向培养。每年留出2个博士招生名额,定向培养学科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七年的不间断培养,到20XX年学校定向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达到20名左右。
——积极引进。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以优惠待遇条件吸引10名左右教师教育学科学科带头人,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引进15名左右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较大潜力的优秀博士研究生;面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队伍,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遴选15名左右具有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具备高级职称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
——促成转型。积极推动具备普通专业和教育学或心理学两种学历背景的在职教师转换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转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达到10名左右。
(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
——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到20XX年,培养10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百名教学新秀培育计划。每年遴选15名左右在教学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予以资助奖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
——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每年选派30名以上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引进30名左右的“985”“211”学校和著名科研院所应届博士毕业生来我校工作,使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四)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
应用型专业师资建设计划旨在重新整合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引进、引智、转型、校企校地合作等渠道,建立起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或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直接引进。吸引一批具有博士学位、实践经验丰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补充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同时,从国内外科研院所选留一定数量相关专业的硕士(尤其是具有相关专业资质、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上应届毕业生来我校工作。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聘任100名左右相关专业的实践型专家兼职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学工作。
——推动转型。遴选100名左右相近专业方向的在职教师,鼓励他们转换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短期进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为应用型专业师资。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扶持应用研究创新,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
师资队伍国际化成长计划旨在提升师资队伍把握本专业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和信息动态的能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和双语教学能力。20XX—20XX年,学校将通过选派留学、短期进修访学、与国外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邀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七年的建设,使我校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经历的比例达到30%左右。
——积极争取国家公派、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出国攻读学位、进修访学。
——设立中青年教师留学基金,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外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修深造,提升教师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素质水平。
——启动双语教学师资培养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从事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赴国外学习相关课程,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计划,每年邀请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提高学校和教师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把“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师大精神和百年办学的优秀传统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教师管理、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教师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引导广大教师继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自觉融入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大学的宏伟事业。
——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突出对全体教师“奉公守法、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立教师进修学习与日常培训、新聘期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成长促进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主动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学。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定位,熟悉岗位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缩短适应期。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问题劝戒制度和师德评价结果运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的基本条件,作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体系。认真落实《西北师范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试行)》,保护学术环境,惩治学术失范。在晋职、评优、评奖中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构建新型师资管理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I类创新基地平台汇聚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创造重大成果的独立运行机制。实行学校直接领导下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创新基地平台具有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分配的自主权。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实行创新基地平台人员准入制,通过平台招聘,将符合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目标、科研基础好、合作精神强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引进创新基地平台。创新基地平台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首席专家和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采用工资加创新人才津贴的二元结构工资制度。
——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打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院、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带动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整体提升。
——创新教师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坚持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不同教师岗位类型、不同学科类型、不同专业类型,分类设计岗位职责和业绩评价指标,确定相应的校内津贴发放标准;突出教师创造性业绩的权重,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和应用性成果的奖励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作用,按“科学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的原则,激励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学校师资队伍学历普遍提升的情况下,逐步提高职称评审中的学历等要求。
(三)营造稳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学术环境,靠实学校领导密切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扩大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广大教师在参与办学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感受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逐步提高校内津贴总量,增加教师收入。
——加快青年教师公寓建设,改善中青年教师居住条件。
——关注教师健康,对全体教师进行定期体检,精心组织系列体育活动,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组织、引导教师积极锻炼身体。
——办好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广大教师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
(四)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1亿元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计划。
篇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1)建设目标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引进和造就5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领域,争取引进和造就两院院士3-4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杰出人才5-8名,以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获得者、楚天学者等为主体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柔性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著名科学家10名左右。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211工程”三期建设单位为重点,通过校内-海外教授互访、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选派力度等措施,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骨干100名左右。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10支左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力争2-3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行列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建设行列;在机械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通讯与信息系统、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力争3-5支教学科研团队进入湖北省创新群体建设行列。
(2)建设内容
①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计划
1)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全职引进)
——国内重点引进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科领军人物,引进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作为院士、长江学者等后备人选进行培养。
——海外引进知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务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本领域世界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并产生显著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后备人选。
——加强成建制的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产出一流成果。
——加强高层次岗位招聘工作。对于长江学者、楚天学者、教授二级和三级等高层次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以此吸引一批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2)海外著名科学家的引进(柔性引进)
——继续加强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两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人才建设,引进海外大师级人才及团队来校工作,促进校内—海外人才实质性合作。
——投入专门经费建设一批海外著名科学家访问交流基地,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科学家来校工作,主要引进对象为诺贝尔奖及其它重大奖项获得者、国外知名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际学术组织或学术会议的主席或执行主席、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知名科研机构的首席研究员,通过他们来校工作带动学科发展和拔尖人才的成长。
3)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集中校内优势资源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对于院士、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层和后备层人选,学校加大投入,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团队建设、申报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重大科研奖励、申请专利和成果转化、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发表高水平论文、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招收优秀博士(后)、出国留学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申报水平。
——加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的申报工作。抓住两年一次的院士申报和每年一次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的机会,争取在学科领军人才的申报方面有较大突破。
②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
1)校内—海外教授互访
——以“讲座教授”岗位、优秀海外青年学者访问实验室制度为平台,吸引世界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副教授以上的知名学者来校访问、工作。
——重点支持30名左右4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与海外知名学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访,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使之成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2)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
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全额资助和配套资助、学校公派等途径,选派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务的学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国外一流学校(专业)留学,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学术骨干和服务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③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1)人才建设。以“211工程”三期项目和学科群为基础,跨院系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由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领军人物担任。
——学术带头人由主持过国内外重大教学科研项目、拥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核心技术等人员担任。
——配置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具有国内外学术经历的博士(后)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和学术发展力量。
2)条件建设
——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和捆绑投入的机制,给予每个创新团队专门的条件建设经费资助,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教学科研成果”的目标。
——加强项目型团队建设工作,对于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团队,学校给予一定的人才配套专项经费资助,支持团队骨干与海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3)机制建设
——实行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用人权、分配权、考核评价权、学术自主权。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上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鼓励和支持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培育和支持创新团队建设等作为聘任条件。
——学术评价上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注重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等评价因素。
——对于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在分配上试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
(3)预期成效
①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重点学科水平。发挥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人才集聚效应,通过引进和造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来汇聚一流的队伍,提升学校的学科竞争力,推进“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实现学校“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学科建设目标。
②师资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师资队伍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争取获得一批国家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③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把握国际科学发展趋势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资金需求: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经费为8000万元,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其中申请中央专项经费100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7000万元。
主要用向: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基金4280万元,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基金2020万元,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基金1700万元。具体使用将与“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统筹安排。
篇三: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世纪更替,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教师建设队伍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重点学科、学位点探队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为手段,建设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为目的。
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实验室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几门学科共同发展,老实验教师多,新人少,传帮带作用难以实现;师资队伍还存在的突出问题:1、待遇及生活工作条件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教学积极性削弱,师德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队伍还不够稳定。2、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加上新师资中高学历者偏少,不足以抵消非自然减员因素,使学校培养压力增大。3、学校事业不断发展,教学任务加重,教师疲于应付,许多科研能力很强的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阻碍了科研型实验教师形成和人才的培养。4、缺乏学术人才,学术能线断层严重,导致承担科研项目的力量薄弱,进一步制约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建设内容及措施:⑴以老带新,以中年实验教师为骨干;
⑵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⑶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
⑷每学科培养1名科研型实验教师。
为了实现建设目标,其措施一加强对实验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热爱教育事业;二是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学习高等教育的有关法规,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实验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积极探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每年争取安排1名教师脱产学习进修,培养骨干实验教师,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研室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实验教师的学术水平,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按要求完成其内容。力争实现每年1—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使更多的实验教师成为教学科研齐进的实验教师。
三、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搞好实验室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功能,对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制定,要以迎接省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实是求事地分析目前各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不足,准确分析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需求,借鉴兄弟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制定20XX至20XX年实验室建设规划。现根据本实验室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设目标
建设与创建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目标相一致,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布局结构合理,学科特色鲜明,组织功能完善,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满足不同科类本科学生实验教学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与深化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学研产一体化特征的实验体系。通过一次性规划,2至3年的逐步建设,使本实验室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学科专业及专业基础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开放性实验室数达到或超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良好标准。
二、基本原则
实验室总体规划要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制定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观念要更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系,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及教学改革研讨成果运用于实验室规划制定过程之中,按照有利于实验教师高素质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本实验室专业科学研究水平与授学能力,有利于稳定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来构建实验新体系。
2、目标要明确。
按规划的总目标及学院发展规模,根据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生物学实验室的功能、用途和规模。
3、设备要先进。
根据培养需要,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在实验设备的选型上,要科学定位实验设备的技术档次,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4、布局要合理。
在实验室布局上,贯彻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统筹考虑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考虑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与开展社会服务,兼顾不同层次教学需要。 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结合学科的科研基础及实力,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结合国家、地方产业政策调整及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实验室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布局上还要做好内部实验设备、资源的统筹工作,科学合理地配置实验设备和实验用房。合理安排,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提倡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5、模式要创新。
在实验室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 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达到或超过评估要求。
6、特色要鲜明。
根据规划确定的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优势,结合各学科专业优势,在统筹学科发展方向,突出研究重点,整合队伍实力时,一定要突出鲜明的学科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篇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根据示范校建设目标和教育厅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1、师资建设力度大,覆盖面广
1健全管理机制。学校实行签约聘任的全员合同制、强调责能勤绩的结构工资制、严格考核的优胜劣汰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
2强化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198人次,其中9人参加了中职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派教师外出参与专业实践活动93人次,有78名教师外派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轮训;19名教师通过培养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投入61.9万元对省市校级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专业带头人梯队基本形成。
3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建立健全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面提高素质的“四全”教育模式,把社会责任、纪律观念、质量意识、团结精神融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坚持年度考核,对不合格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切实把好引进、管理、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根据学校建设目标,实施相应的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教师239人,专业课教师195人。高级职称34人,另有6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市级课程教研组组长5人,兼职教研员6人。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