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2)
时间: 03-29
栏目:反思
同时让学生围绕 “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小数的过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出0.3米的?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让学生在“找”“说”的活动中,把 0.1米的实际表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同时也感悟到一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1组成的,1米里面有10个0.1米。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二、为了防 止放大图给学生的误导,在出示课件后安排了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1毫米的活动。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1毫米正确的表象。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 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 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 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 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 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 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五: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概念性的内容,我还以为十分简单,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也多,可在上完后就强烈的感觉到这堂课难上,太抽象了。《小数的产生和意 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 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所以我是这 样来设计我教学过程的:
首先创设了一个“估一估,测一测”的小游戏,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充分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想通过研究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引入对小数意义的探索。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 1分米= 1/10米=0.1米时我增加了让学生在熟悉的人民币单位背景中探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具体的作法是:(1)出示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角 钱。有学生说去买九角钱东西就还剩下一角钱;有学生说把这一元钱换成10角钱再拿一角就行,我请这个学生上台示范给大家看。然后再问:一角钱用元作单位用 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学生很快写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张一角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分钱。将上一个环节重 复。学生又写出了1分=1/100元=0.01元。渗透了这种等量替换思想后让学生自学书上关于1分米= 1/10米=0.1米……内容。让学生感悟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四位小数。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上完课后我也有自己的困惑,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 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 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 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那该多好!
按照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直尺上找0.1米”时思维非常活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 0.1米时,学生欣喜地发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仅仅是指0-1之间的长度,8-9之间的长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为什么表示的长度都是0.1米?”学生面带疑惑。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指十份当中的任何一份。他们还 发现:1米里面竟然有10个0.1米……学生在 “找0.1米”的过程中,“0.1米”的实际大小已经深深地印入了脑海。同时学生对“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正是 他们自我吸收、内化新知过程,它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二是:提问“暗示” 培养对应思维、可逆思维。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采用提问来“暗示”来突破这一难点,提问时围绕“0.1米”这个基本的计数单 位来设计问题: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说一说 0.3米是几分之几米? 0.3米里面有几个0.1米。这个问题意在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后根据小数0.3米找到相应的分数。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 个0.1米,想一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米?此问意在让学生以0.1米为基本的计数单位找出0.7米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分数。并同时渗 透0.7米里面有7个0.1米。这样一正一反的提问,让学生能意识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的分数。有效培养他们的对应思维、可逆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五: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概念性的内容,我还以为十分简单,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也多,可在上完后就强烈的感觉到这堂课难上,太抽象了。《小数的产生和意 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 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是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教学目标。所以我是这 样来设计我教学过程的:
首先创设了一个“估一估,测一测”的小游戏,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充分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想通过研究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引入对小数意义的探索。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 1分米= 1/10米=0.1米时我增加了让学生在熟悉的人民币单位背景中探究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具体的作法是:(1)出示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角 钱。有学生说去买九角钱东西就还剩下一角钱;有学生说把这一元钱换成10角钱再拿一角就行,我请这个学生上台示范给大家看。然后再问:一角钱用元作单位用 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学生很快写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张一角的人民币问:谁能从中拿出一分钱。将上一个环节重 复。学生又写出了1分=1/100元=0.01元。渗透了这种等量替换思想后让学生自学书上关于1分米= 1/10米=0.1米……内容。让学生感悟十进制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四位小数。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上完课后我也有自己的困惑,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数的意义这一环,本来用熟悉的米尺让孩子去直观认识, 应该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创设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过来的,没有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因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带着学具,希望学 生能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究的课,学生一操作,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练习时间往往不够。如何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探究,并且能够在操作中领悟到一些什么,而 且还有一些练习的时间,那该多好!